蛤蚧是什麼意思,蛤蚧的解釋,蛤蚧的反義詞近義詞,蛤蚧的意思,蛤蚧的英文翻譯

蛤蚧   [gé jiè]

[蛤蚧]基本解釋

一種爬行動物,形似壁虎且大,頭大,灰色背部上有紅色斑點。吃蚊、蠅等小蟲。中醫用做強壯劑

[蛤蚧]詳細解釋

  1. 亦作“ 蛤解 ”。爬行動物。形似壁虎而大。背部紫灰色,有紅色斑點;尾部暗灰色,有七條環帶斑紋;腹部灰白色,散有粉紅色斑點。棲于山岩間、樹洞內或牆壁上,捕食昆蟲、小鳥等。乾燥體入藥,有強壯作用,主治虛勞咳嗽、氣喘等症。也稱大壁虎。

    《方言》第八:“ 桂林 之中守宮大者而能鳴,謂之蛤解。” 郭璞 註:“似蛇醫而短身,有鱗采, 江 東人呼為蛤蚧。” 唐 劉恂 《嶺表錄異》卷下:“蛤蚧,首如蝦蟇,背有細鱗如蠶子,土黃色,身短尾長,多巢於樹中。 端州 古牆內有巢於廳署城樓間者,暮則鳴,自呼蛤蚧……里人採之,鬻於市為藥,能治肺疾。醫人云:藥力在尾,不具者無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蛤蚧》﹝集解﹞引 李珣 曰:“生 廣南 水中,夜即居於榕樹上,雌雄相隨,投一獲二。” 清 吳熾昌 《客窗閒話初集·雙縊廟》:“遽爾雙璧同組,立絞鴛鴦之頸;循環合體,牢牽蛤蚧之身。”

[蛤蚧]百科解釋

大壁虎(學名:Gekko gekko)俗稱蛤蚧、又稱仙蟾,台灣稱為大守宮體長可達30厘米以上,頭長大於尾長。背腹面略扁,頭呈扁平三角形;皮膚粗糙,全身密生粒狀細鱗;體色有深灰色、灰藍色、青黑色等,頭、背部有深灰、藍褐等顏色橫條紋,全身散布灰白色、磚紅色、紫灰色、橘黃色斑點,尾有白色環紋。棲息于山岩或荒野的岩石縫隙、石洞或樹洞內,主要捕食昆蟲。大壁虎在我國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香港、福建及雲南等地。台灣省也有記錄。國外分布於西起孟加拉,向東到中南半島各國,南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方。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概述圖來源:) 更多→ 蛤蚧

[蛤蚧]英文翻譯

reptile phrynos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