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國   [xiàng guó]
[相國]基本解釋
古官名。春秋戰國時,除楚國外,各國都設相,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為百官之長
[相國]詳細解釋
古官名。
春秋 戰國 時,除 楚國 外,各國都設相,稱為相國、相邦或丞相,為百官之長。 秦 及 漢 初,其位尊於丞相。後為宰相的尊稱。《戰國策·東周策》:“ 昭獻 在 陽翟 , 周 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漢書·百官公卿表下》:“ 高帝 元年, 沛 相 蕭何 為丞相。九年,丞相 何 遷為相國。”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師保輔相·相國》:“亦 秦 置官, 始皇帝 立,尊 呂不韋 為相國。 漢 初 蕭何 亦為之,今人以呼宰輔也。” 清 孫枝蔚 《西湖》詩:“相國能行樂,居人自不平。”
[相國]百科解釋
相國,漢朝廷臣最高職務。戰國時代稱為“相邦”,如秦國呂不韋。漢高祖劉邦即位,為避諱改為相國。漢朝相國最初由蕭何擔任,蕭何死後,曹參繼任。曹參之後,不設相國,以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呂雉死後,他侄子呂產一度擔任相國。直到東漢末年董卓就任相國。相國名稱成為蕭曹二人代名詞。《史記》蕭何、曹參的傳記為《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之後,相國官職正式任命一般是篡位的權臣。後代對擔任宰相的官員,也敬稱相國。明清對於內閣大學士也雅稱相國。後來慢慢地變成只有“丞相”一職。 更多→ 相國
[相國]英文翻譯
The prime mini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