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就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誰?’ 劉 曰:‘正是我輩耳!’”《二刻拍案驚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後,我問鄰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馮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倉皇中他看清了一個,正是 張阿新 。”2.恰是。 唐 溫庭筠 《楊柳枝》詞之一:“正是玉人腸絶處,一渠春水赤欄橋。”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滅亡》第十八章:“正是黃昏時候,天色漸漸陰沉起來。”3.確實是。對客觀存在的真實性表示肯定。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趙閻王》第一幕:“這城內便有萬千居民,正是人煙稠密,市場熱鬧。”4.確實是。用於表示同意別人意見時加重語氣。《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衛先生 道:‘近來的選事益發壞了!’ 隨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兩人該選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們怎么都發昏了!還不快些攙扶 雙喜 到裡面去。”5.應諾之詞。猶言好的。《二刻拍案驚奇》卷九:“ 龍香 對媒婆道:‘老娘你先進去,我在門外張一張罷。’媒婆道:‘正是。’”6.舊小說、戲曲里的套語。目的在於引出詩詞、熟語。《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正是:麥穗兩歧,農人難辨。” 元 鄭廷玉 《看錢奴》第一折:“正是:虧心折盡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貧。”《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一:“正是:福無雙至猶難信,禍不單行果是真。”
1.--連線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轉折關係,常和前面的雖然相呼應;先由雖然引出一層意思,後用可是一轉,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當於但是 2.真是;實在是
--用在偏正複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設,相當於如果,正句有時用就跟它呼應
永遠地;無例外地
1.錯誤;過失 2.否定判斷
用在後半句,表示轉折的語氣;可是
1.--作副詞。用在名詞、動詞或詞組前面,表示某種確定的範圍,排斥其他,相當於僅、只有 2.--作連詞。非此即彼 3.--連線偏正複句的偏句,表示假設的讓步關係,偏句用就是提出假設,正句根據假設推出結論,常用也呼應 4.--作語氣詞。就是在吃飯中也有不小的學問。用在句中或句末,對句子起減緩、沖淡的作用,或表示堅決、肯定的語氣,常常跟了連用 5.--單獨用。表示同意
僅僅是
緊接上事之後並由於上事而出現某種結果
1. 表示行為、動作或狀態保持不變,或不因上文所說的情況而改變2. [nevertheless;still]:儘管發生了以前的事或以前考慮過,仍要今天咱們還是裝運木料3. [all the same]:仍然,照樣多年不見,他還是那么年輕4. [had better]:提議是否這樣之意你還是帶上雨衣為好5. [or]:在可供選擇的東西、狀況或過程中的挑選你去,還是他去6. [withal]:另一方面雖然嗓音嘶啞而聒耳,但她還是有著一股吸引人的熱情
--一般用在偏正複句中偏句的開頭,表示假設,相當於要是、如果,正句中常用就、便跟它相呼應
在此以前。多用於追述往事之詞
1.莫非;大概是。 2.猶言那就。
副詞。一直,總是。
總括所指範圍內的一切
1.自然是 2.自以為是
大概,恐怕。表示揣測。
確實是;果真是
終於
1.副詞。表示同一般情理相反,猶言反而,反倒。 2.副詞。表示想的、說的同事實相反。如:你想得倒是容易,可事情哪有那么好辦!3.副詞。表示出乎意料。 3.副詞。表示轉折。如:房間不大,陳設倒是挺講究。 4.副詞。表示讓步。如:質量倒是不錯,就是價錢貴了些。 5.副詞。用以舒緩語氣。 6.副詞。表示追問或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