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諍   [jiàn zhèng]
[諫諍]基本解釋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
[諫諍]詳細解釋
直言規勸。
《韓詩外傳》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無輔弼諫諍之臣而亡天下矣。” 宋 蘇軾 《上神宗皇帝書》:“歷觀 秦 漢 以及 五代 ,諫諍而死,蓋數百人。”一本作“ 諫爭 ”。 葉君健 《自由》十四:“ 吳春茂 說這番話的態度,正如一個忠臣在對皇帝進行諫諍一樣,語調非常誠懇。”
[諫諍]百科解釋
基本信息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諫諍(諍,其本字爭)jiàn zhèng[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 直言規勸,使人改正過錯諫諍即見聽。——《漢書》自此諫諍路絕,賢豪解體。——《東周列國志》諫諍章第+五【章旨】這一章講的是為臣子的,不可不諫諍君親。君親有了過失,為臣子的,就應當立行諫諍.以免陷君親於不義。孔子由於曾子提問,特別發揮了諫諍的重要性。【原文】曾子日:“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譯文】曾子聽孔子講過了各種孝道,就是沒有講到父親有了過錯應該怎樣辦.所以問道:“像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孝道,已經聽過了您的教誨,我都有所領悟。但我還想再冒昧地問一下.為人子的只 要不違背父親的命令.一味遵從父親的命令.就能算孝子了嗎?”【原文】子日:“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更多→ 諫諍
[諫諍]英文翻譯
criticize sb.'s faults fran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