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   [biān shí]
[砭石]基本解釋
古代治病中的石針、石片
[砭石]詳細解釋
古代用以治癰疽、除膿血的石針。
《素問·異法方宜論》:“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 王冰 註:“砭石,謂以石為鍼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大論》:“是以砭石藏而不施,法令設而不用。”《南史·王僧孺傳》:“侍郎 全元起 欲注《素問》,訪以砭石。 僧孺 答曰:‘古人當以石為針,必不用鐵。’”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持素持篇》:“粗工用砭石,病癒多出血。”
即窆石。石上端有孔,用以穿繩引棺下穴。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謔一·動石銀錨》:“ 大禹 之塚在 紹興 ,去城十餘里。塚上直豎一石,名曰砭石,如人家擂搥,可以動搖。”
[砭石]百科解釋
砭石(biān shí)者,以石治病也,是通用名稱。而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稱為砭術,砭術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 。砭石,即能治病的石頭,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砭石中又以泗濱砭石療效為最佳。泗濱砭石:原指《尚書.禹貢》泗濱浮磬料泗濱浮石;產于山東泗水之濱,故名泗濱砭石。現在江蘇徐州呂梁石、安徽靈壁石均不是砭石。 更多→ 砭石
[砭石]英文翻譯
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