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   [wǔ qī]
[五七]基本解釋
1.人死後三十五天。舊時喪禮,人死後每七日祭祀或唪經,有頭七、三七、五七等。
2.約計數目之詞。
[五七]詳細解釋
人死後三十五天。舊時喪禮,人死後每七日祭祀或唪經,有頭七、三七、五七等。
《金瓶梅詞話》第十四回:“拙夫死了,家下沒人,昨日纔過了他五七。”《紅樓夢》第六八回:“親大爺的孝纔五七,姪兒娶親,這個禮,我竟不知道。” 王西彥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媳婦病死還不曾過五七,一群雞子也風掃落葉似地在兩天裡瘟掉了。”
約計數目之詞。
宋 胡太初 《畫簾緒論·聽訟》:“凡與一人競訴,詞內必牽引其父子兄弟五七人,甚至無涉之家。”《西遊記》第十七回:“拖將過來看處,卻是一條白花蛇怪。索性提起來,捽做五七斷。”
[五七]百科解釋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更多→ 五七
[五七]英文翻譯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