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音   [kǒu yīn]
[口音]基本解釋
1.帶有個人、地方、民族語言特徵的話音
2.說話的聲音
[口音]詳細解釋
帶有個人、地方、民族語言特徵的話音。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因見他是個旗裝,卻又有些外路口音。” 鄭觀應 《盛世危言·考試上》:“宜選肄業生之通古今、識大體者,始遣出洋……年在二十左右。過稚則氣質易染,過長則口音難調。” 茅盾 《色盲》三:“ 林白霜 聽口音知道是同事的 何教官 ,只把身子略動了一下,手裡依然在寫。”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六:“一個婦女說:‘ 蕭隊長 也學會咱們口音了。’”
猶口氣。
《官場現形記》第二六回:“ 黃胖姑 一聽口音不對,連忙替 賈大少爺 分辨。”參見“ 口氣 ”。
語音學指氣流只通過口腔而不經過鼻腔所發出的音。相對於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國語中的a、o、e、b、p、f等。
[口音]百科解釋
口音(或謂:腔調)是一種對詞或特殊音節的模組化強調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都是由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動作所產生。口音是可以透過自小培養及練習而得來的。因此從口音可以反映人的出生地方或社會背景。學習某一種口音會使某個社會階層產生認同感。演員學習口音為了使角色更傳神。一個人的口音亦會隨著居住地點的轉移以及適應時間而產生變化。 更多→ 口音
[口音]英文翻譯
ac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