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犯法的應受刑法處罰的事
危害嚴重的行為
佛教語。指應當受到報應的惡行
得罪了人,向人道歉
罪過;過失。
基督教義中指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而犯下的罪過
根據法庭或其他權威的裁決,決定斷定或宣告其犯法或有罪
因冒犯而得罪
自認有過,請人諒解
有罪的人
受罪
原諒罪過
把罪責推給別人。
交際上的謙辭,表示情有未恰、理有未安的意思
1.罪行;過失 2.責備(多見於早期白話)
犯罪的實際情況;所舉犯罪的情狀
犯罪後擔心遭到懲罰
功勞與罪過
亦作“ 獲辠 ”。得罪;遭罪。《國語·晉語二》:“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史記·孔子世家》:“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 孔子 ,故不興也。” 宋 司馬光 《蘇主簿夫人墓志銘》:“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辠,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説。”《資治通鑑·唐憲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階級意識》:“ 杜甫 在左拾遺任內,以疏救廢相 房琯 獲罪。”
伏罪;承認自己的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