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斤竹澗越嶺溪行原文注釋譯文,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賞析作者謝靈運簡介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

[作者] 謝靈運   [朝代] 南北朝

猿鳴誠知曙,谷幽光未顯。

岩下雲方合,花上露猶泫。

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

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

川渚屢徑復,乘流玩迴轉。

苹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淺。

企石挹飛泉,攀林摘葉卷。

想見山阿人,薜蘿若在眼。

握蘭勤徒結,折麻心莫展。

情用賞為美,事昧竟誰辨?

觀此遺物慮,一悟得所遣。


標籤: 山水 景色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註釋

⑴曙:黎明。這二句是說,從猿鳴聲中可以知道已經是黎明了,但在幽深的山谷間卻還看不到陽光。
⑵泫(xuàn絢):水珠欲滴的樣子。
⑶逶迤(wéi yí危夷):道路彎曲而漫長的樣子。隈隩(wēi yù危玉):山崖轉彎的地方。這句是說 人沿著彎彎曲曲的道路前進。
⑷迢遞(tiáo dì條地):遙遠的樣子。陟:登高。陘峴(xíng xiàn行現):山脈中斷處叫陘,不太高的山嶺叫峴。這句是說又登上遙遠的山路。
⑸厲急:渡過急流。厲,“濿”之省文,穿著衣服涉水。這句是說渡過湍急的澗水。
⑹棧:棧道。在山上用木材架成的道路。陵:升。緬:遙遠。這句是說又登上漫長的棧道。
⑺川渚:這裡指河水。涇復:涇,與“徑”通。直的叫徑,曲的叫復。這句是說河流多次的彎來復去。
⑻乘流:隨著溪流。翫:通作“玩”,有欣賞的意思。這句是說沿著水路觀賞溪水的迴轉。
⑼苹(pín頻):一種水草,亦名田字草。萍:浮萍。沉深:指深沉的溪水。這句是說苹萍飄浮在深深的溪水上。
⑽菰(gū姑):即茭白。蒲:昌蒲。菰和蒲都是生長在淺水中的植物。冒:覆蓋。這句是說菰蒲覆蓋在清澈的淺水上。
⑾企:同“跂”,舉踵。挹(yì邑):舀。這句是說站在石頭上蹺起腳去酌取飛瀉的泉水。
⑿葉卷:即卷葉,初生尚未展開的嫩葉。
⒀薛蘿:薜荔和女蘿。這二句出於 《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帶女蘿”。是說好象看到山角里有穿著薛荔衣,繫著女蘿帶的“山鬼”。這裡的“人”是指詩人所仰慕的高人隱士。
⒁勤:企望。這句是說手握蘭花希望贈給知己,但卻無法寄到,所以常常是憂思結於心中。
⒂麻:疏麻,又叫神麻,一種香草。這句出於《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意思是說折了疏麻卻無從投贈給所思念的人,所以心愁莫展。
⒃“情用”二句是說:自己所真心欣賞的就是最美的,何必還要去分辨其真假呢?這是指關於“山鬼”的傳說雖然事屬幽昧,但人們喜歡它,即不去分辨真偽了。
⒄物慮:一般世俗的思慮。這二句是說看到這樣動人的風景就會有所領悟而忘卻世俗,排除一切煩惱。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賞析

這謝靈運一首典型的山水。山水詩大抵有兩種寫法。作者以某一風景勝地為據點,靜觀周圍山水景物,這是一種寫法;另一種,則是作者本人在旅途之中,邊行路邊觀賞,所見之景物是不斷變化的。此詩即屬於後者。
謝靈運本身寫過一篇《游名山志》,文中提到“斤竹澗”。後人或據今紹興東南有斤竹嶺,去浦陽江約十里,以為斤竹澗即在其附近;近人余冠英先生在其所注《漢魏六朝詩選》中則以為此澗在今浙江樂清縣東,而樂清是在永嘉附近的。謝靈運在永嘉太守任上的時間是公元422至423年,而長住會稽(今紹興市)則是公元428年(元嘉五年)以後的事。由於地點的說法不一,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因之也較難判定。好在這詩以寫景為主,對寫作時間不妨存疑。
此詩共二十二句,可分為五節。第一節“猿鳴”四句,寫清晨動身出遊時情景。第二節“逶迤”四句,寫沿山路前行而越嶺過澗。第三節“川渚”四句,點出溪行。以上繳足詩題全部內容,概括而精煉。第四節自“企石”以下凡六句,由景及情,聯想到深山中幽居避世之人,心雖嚮往而無由達己之精愫。最後“情用”四句為第五節,以抽象議論作結。全詩結構嚴密,用詞準確,是山水詩之正格。這種凝鍊精緻的寫法極見功力,其源悉來自漢賦。竊以為大謝之山水詩乃以賦為詩的典型之作,此詩自是其代表作之一。
開頭“猿鳴”二句,從聽覺寫起。既聽到猿猴鳴叫,便知天已達曙,旅行者應該啟程了。但因所居在幽谷,四面為高山所蔽,不易為日照所及,故曙光並不明顯。三四句寫動身上路,乃看到岩下雲層密集,而花上猶有露珠流轉,確是晨景。第二節,“逶迤”,指沿著曲折的小路前行。“迢遞”,指山遙路遠,前面似無盡頭。“隈”者,山邊之轉彎處;“隩”(音郁)者,水涯之曲折處。“逶迤”句是說這是一條依山傍水的斜曲小徑,詩人沿此路彎彎曲曲地行進。小路走完,開始登山了,翻過一蛉,須再登一嶺(二嶺之間山脈中斷,故曰“陘”;“峴”,指小山峰),綿延不斷。“過澗”句,寫越嶺後涉澗前行;“登棧”句,寫涉澗後再走山間棧道。牽衣涉水為“厲”,“厲急”,涉過急流。“陵緬”,上升到高遠處。以上四句詳細摹寫了自己登山過澗的行程,以下“川渚”四句轉入行於溪上的描述。由於川中有渚,故溪路時直時曲。由於溪路千迴百轉,曲折多變,行人不能預測前面究竟應怎樣走,因而一面走一面懸揣,捉摸不定。“苹萍”二句,寫溪行所見。大大小小的浮萍都浮貼在水的表層,看不出下面的溪水究竟有多深,仿佛萍下乃莫測的深潭。而菰蒲則挺生於水上,從莖葉中間望下去,能清晰地看到它們的根部插在水底泥中,所以顯得水很清淺。
值得研究的是第四節的六句。“企石”句,是說在石上提起腳跟,用腳趾做為全身的力點,去挹取飛濺的泉水;“攀林”句,是說高攀叢林中的樹枝,去摘取那還沒有舒展開的初生卷葉。“想見”二句,用《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二句的語意。下面的“握蘭”,暗用《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二句語意;“折麻”,又用《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二句語意。這裡的“山阿人”,乃借喻避居山林與世隔絕的高人隱士,他們的高尚品質為詩人所敬慕,而他們所生活的自由天地則更為作者所嚮往。可是這樣的人只存在於詩人的理想或幻想之中,因此作者所嚮往和歆慕的那種超脫塵世的生活也就無從成為現實。所以作者說,雖有“握蘭”、“折麻”以贈知音的殷勤美意,卻只能空空鬱結在心中而無由展現出來。基於這四句詩的涵義,可知上面的“企石”二句,並不是作者本人去“挹飛泉”和“摘葉卷”,而是寫那位“被薜荔”而“帶女蘿”的“山阿人”當尋取生活資料時在深山中的具體行動——以泉水為飲,以嫩葉為食:這同樣是詩人想像中的產物。如果說“企石”二句只是寫實,是詩人本身的行動,那么“挹飛泉”猶可說也;“摘葉卷”又有什么意義呢?謝靈運雖以遊山玩水名噪一時,卻未必攀摘初生的嫩樹葉來果腹充飢。所以應該把這兩句看成倒裝句式,它們同樣是“想見”的賓語。所謂“若在眼”,並不僅是“山阿人”以薜蘿為衣而已,還包括了“企石”、“攀林”等等活動。這樣,詩境才更活,詩人豐富的想像才體現得更為生動。
最末四句,就沿途所見景物及所產生的種種思想感情略抒己見,結束全篇。“用”,因,由於。意思說:人的感情是由於觀賞景物而得到美的享受的,至於深山密林中是否有“山鬼”那樣的幽人,則蒙昧難知。不過就眼前所見而言,已足遺忘身外之慮;只要對大自然有一點領悟,便可把內心的憂悶排遣出去了。四句議論雖近玄言,也還是一波三折,以迴旋之筆出之,並非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說。
前人評謝靈運詩,多譏其寫山水景物之後每拖上一條“玄言”的尾巴。這一首也不例外。但如果設身處地為詩人著想,用這樣的手法來寫詩原是符合人的思維邏輯的。人們總是在接受大量感性事物之後才上升到理性思維加以整理分析,把所見所聞清出一個頭緒來,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斷,或就自己的身世發出感慨。後人寫山水詩亦大都如此,如韓愈的《山石》便是最明顯的一例。這並非由謝靈運作俑,而是出自人們思維邏輯的必然。不過謝詩在結尾處所發的議論,往往雷同無新意,是其病耳。

《從斤竹澗越嶺溪行》作者謝靈運簡介

謝靈運

謝靈運(385年-433年),東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原為陳郡謝氏士族。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兒”,人稱謝客。又以襲封康樂公,稱謝康公、謝康樂。著名山水詩人,主要創作活動在劉宋時代,中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由謝靈運始,山水詩乃成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賦》,也是見諸史冊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謝靈運還兼通史學,工於書法,翻譯佛經,曾奉詔撰《晉書》。《隋書·經籍志》、《晉書》錄有《謝靈運集》等14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