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原文注釋譯文,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賞析作者簡介

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

獨坐對月心悠悠,故人不見使我愁。
古今共傳惜今夕,況在松江亭上頭。
可憐節物會人意,十日陰雨此夜收。
不惟人間惜此月,天亦有意於中秋。
長空無瑕露表里,拂拂漸上寒光流。
江平萬頃正碧色,上下清澈雙璧浮。
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避魚龍憂。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觸鬥牛。
景清境勝反不足,嘆息此際無交遊。
心魂冷烈曉不寢,勉為此筆傳中州。

《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賞析

【注釋】:【注釋】:原題: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謨蔡大詩寫中秋之夜,詩人對月懷人,情深意摯。僅從立意看,在詠月作品中實屬平常。使這首詩成為名唱的是這首詩中對月光的描寫。如詩中寫月光之明亮:“自視直欲見筋脈,無所逃避魚龍憂”,月光是如此明亮,在這樣的月光下,似乎看得見自己的經脈,海底的游魚都已無處藏身!奇!月光之之清,令作者“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觸鬥牛”。張華《博物志》記載:傳說中海天相通,某年八月,有人乘座浮槎來到一個地方,“有城郭狀,屋舍儼然,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原來此人到的正是天河。詩人用這個典故證月光之清亮已不似人間。構想奇特,描繪生新,使月成為詩的主體。正體現了宋初力求避熟就生、推陳出新的詩歌作風。(南山種豆)

《中秋夜吳江亭上對月,懷前宰張子野及寄君》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北宋詩人,字子美,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遷至開封(今屬河南)。曾任縣令、大理評事、集賢殿校理,監進奏院等職。因支持范仲淹的慶曆革新,為守舊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讓其屬官劾奏蘇舜欽,劾其在進奏院祭神時,用賣廢紙之錢宴請賓客。罷職閒居蘇州。後來復起為湖州長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與梅堯臣齊名,人稱“梅蘇”。有《蘇學士文集》詩文集有《蘇舜欽集》16卷,《四部叢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蘇舜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