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是什麼意思,鷓鴣的解釋,鷓鴣的反義詞近義詞,鷓鴣的意思,鷓鴣的英文翻譯

鷓鴣   [zhè gū]

[鷓鴣]基本解釋

動物名。鳥綱,雷鳥科,構成鷓鴣屬( Francolinus )及其近緣屬的一種鳥。體形似雷鳥而稍小,頭頂紫紅色,嘴尖頭,紅色,腳短,亦呈紅色。體灰褐色,腹部黃褐色,捕食昆蟲及蚯蚓等

[鷓鴣]詳細解釋

  1. 鳥名。形似雌雉,頭如鶉,胸前有白圓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紋。足黃褐色。以穀粒、豆類和其他植物種子為主食,兼食昆蟲。為 中國 南方留鳥。古人諧其鳴聲為“行不得也哥哥”,詩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鄉。

    《文選·左思<吳都賦>》:“鷓鴣南翥而中留,孔雀綷羽以翱翔。” 劉逵 註:“鷓鴣,如雞,黑色,其鳴自呼。或言此鳥常南飛不止。 豫章 已南諸郡處處有之。” 元 陳旅 《題雨竹》詩:“江上鷓鴣留客住, 黃陵廟 下泊船時。” 清 尤侗 《聞鷓鴣》詩:“鷓鴣聲里夕陽西,陌上征人首盡低。”

  2. 借指鷓鴣鳴聲。

    宋 辛棄疾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詞:“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3. 曲調名。即《鷓鴣詞》。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酩酊歌《鷓鴣》,顛狂舞《鴝鵒》。” 宋 賀鑄 《菩薩蠻》詞:“《鷓鴣》聲幾迭,灎灎金蕉葉。” 清 孫枝蔚 《題扇上俞雪朗畫江南山水圖長句》:“醉聽隣船唱《鷓鴣》, 江 南樂事輸 姑蘇 。” 任半塘 《唐聲詩下編·格調一》:“《山鷓鴣》,﹝別名﹞《鷓鴣辭》、《鷓鴣》。”參見“ 鷓鴣詞 ”。

[鷓鴣]百科解釋

鷓鴣(學名:Francolinus pintadeanus)又名中華鷓鴣,是鳥類的一種,體形似雞而比雞小,羽毛大多黑白相雜,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狀白斑更為顯著。成年的鷓鴣全長約30厘米,體重約300克左右。3至6月間繁殖,在草叢或灌木叢中做巢,每窩產卵3至6個,多時七八個,卵呈梨形,白色或乳白色。多生活在丘陵、山地的草叢或灌木叢中。雄性鷓鴣好鬥,叫聲特殊,有人擬其音為“行不得也哥哥”。鷓鴣以穀物、豆類和昆蟲為食。鷓鴣肉味在雉雞之上,是野味上品。此外,也可作斗禽。分布於高棉、中國、香港、印度、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更多→ 鷓鴣

[鷓鴣]英文翻譯

francolin

[鷓鴣]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