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   [tóng yuán]
[銅元]基本解釋
從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戰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圓形。因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 銅板 ”。 光緒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廣東 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龍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制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 宣統 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幣”四字。在北洋軍閥時期,銅元的種類很多, 河南 有當五十的銅元, 四川 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後因各省濫髮結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 上海 稱衣牌。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幣,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魯迅 《吶喊·一件小事》:“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裡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
[銅元]詳細解釋
從 清 代末年到抗 日 戰爭前通用的銅質輔幣,圓形。因與傳統的圓形方孔錢不同,中間無孔,故俗亦稱“ 銅板 ”。
光緒 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 廣東 開始鑄造。正面有“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有蟠龍紋。每枚重庫平二錢,當制錢十文,每百枚換銀元一元。除當十銅元外,還有一文、二文、五文和二十文等面額。流通最廣的是當十銅元,俗稱“單銅板”;其次是當二十文的銅元,俗稱“雙銅板”。 宣統 年間(公元1909年-1911年),銅元正面改鑄“大清銅幣”四字。在北洋軍閥時期,銅元的種類很多, 河南 有當五十的銅元, 四川 有當百和當二百的銅元。後因各省濫髮結果,銅元貶值,每枚銀元可兌銅元數遠遠超過百枚,其兌換行市在 上海 稱衣牌。1935年國民黨政府實行法幣改革;翌年發行新的銅輔幣,有一分、半分兩種,舊銅元多被銷熔。 魯迅 《吶喊·一件小事》:“我沒有思索的從外套袋裡抓出一大把銅元,交給巡警。” 沈從文 《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間或誰一個人身上有一兩枚銅元,就到賣狗肉攤邊割一塊狗肉。”
[銅元]百科解釋
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於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誌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更多→ 銅元
[銅元]英文翻譯
Co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