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
- hào háo
- 口
- 水
- 號
[號]基本解釋
[ hào ]
1.名稱:國~。年~。字~。
2.指人除有名、字之外,另起的別稱:別~(如“李白,字太白,~~青蓮居士”)。
3.標誌:記~。
4.排定的次序或等級:編~。~碼。
5.揚言,宣稱:~稱(a.名義上是;b.以某名著稱)。
6.記上標誌:~衣。~房子。
7.命令:~令。~召。
8.量詞,用於人數:昨天去了幾十~人。
[ háo ]1.拖長聲音大聲呼叫:呼~。~叫。
2.大聲哭:哀~。~喪。~啕大哭。
[號]詳細解釋
1. 號 2. 號
號〈動〉
揚言有
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史記·高祖本紀》
又如:口喧佛號(大聲念佛)
命令,發令
發槍之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明詔大號。——清· 龔自珍《病梅館記》
又如:號令
召喚;呼喚 。如:號召
宣稱,稱號
號之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號之曰燧人氏。
號為軍機四卿。——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名〉
名位;名稱;稱謂
號為張楚。——《史記·陳涉世家》
賜號稱王。——《漢書·李廣蘇建傳》
又如:號位(稱號和爵位;名號);號帶(軍旗。古代大將出征,旗上繡出主帥姓氏,叫號旗);號名(標誌;稱謂;位號);國號;年號
記號;標幟 。如:號記(標記,記號);號箭(用來傳達信號的響箭)
別號。名、字以外的稱謂
號曰醉翁。——宋· 歐陽修《醉翁亭記》
自號剛峰。——《明史》
又如:號謚(諡號。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將葬,按其生前事跡給予寓意褒貶的稱號);號簿(猶今登記簿);號屏(雨師的別名)
用以識別敵我的口令、暗號 。如:號哨(表達信號的口哨);號炮(軍內用來傳達信息的火炮);號火(用作信號的火光;舊時軍內為傳信息而舉的火)
指編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編列次序的事物 。如:號件(掛過號的函件、電報等)
猶種,類。多為貶義 。如:那號人
管樂器號角、號筒、軍號等的簡稱 。如:號筒;號頭(號角的別稱)
用號吹出的表示一定意義的聲音 。如:起床號,熄燈號
商店的代稱
找了一家匯票號,是個日昇昌字號,匯了八百兩,寄江南 徐州家裡去。——《老殘遊記》
〈量〉
表示人數的單位。如:一百多號人
表示次序,常放在數目字之後。如:三十五號檔案,車牌H-10098號
表示一個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號
另見 háo
〈動〉
(會意。從虎,從號。“號”亦兼表讀音。“號”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聲音,即號呼的意思。後繁化,變成“號”,現在簡化為“號”。本義:大聲喊叫)
同本義
號,呼也。——《爾雅》
誰之永號?——《詩·魏風·碩鼠》
公號慶鄭。——《國語·晉語》
號呼而轉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因大號,一墟皆驚。——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陰風怒號。——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號泣載道。——《明史》
又如:號噪(呼叫,喧嚷);號躑(號叫跳頓);號佛(高聲念佛)
哭而有言
號,痛聲也。——《說文》
以哭有言者為號。——《顏氏家訓·禮》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號而出。——《莊子·養生主》
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韓愈《進學解》
先號咷而後笑。——《易·同人》
號呼達旦。——方苞《獄中雜記》
又如:號啕痛(歇後語:哭);號天搭地(大聲哭叫);號天哭地(哭天搶地);號泣(大聲哭泣)
動物引聲長鳴,大風發出巨響
昆吾之山有獸焉,其音如號,——《山海經·中山經》
又如:寒號蟲;號群(禽獸鳴號以求群類);號怒(怒號,指風聲疾厲);北風怒號
另見 hào
[號]百科解釋
古人名字以外的稱號中國古代人於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別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繫。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 .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趙孟頫《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來歷起號之風,源於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像“... 更多→ 號
[號]英文翻譯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