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子   [méi zi]
[糜子]基本解釋
穄子,一種不粘的黍
[糜子]詳細解釋
穄子。黍之不黏者。
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蔬穀·黍》:“黍有二種:黏者為秫,可以釀酒;不黏者黍。今 關 西總謂之糜子,黏者曰黏糜子,不黏者為飯糜子。” 李季 《王貴與李香香》第一部四:“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 自小就愛莊稼漢。” 周立波 《牛》:“﹝ 張啟南 ﹞有兩個女娃娃……還有一個六歲的,是他在過去的飢餓的日子,用一斗,也許是兩斗糜子,和人家交換得來的。”
[糜子]百科解釋
糜子,[méi zǐ],原名:稷、黍,拉丁文名:Panicum miliaceum L. 禾本科、黍屬一年生草本第二禾穀類作物。全株由根、莖、葉、花序、穎果(種子)等幾部分構成。糜子籽實叫黍,淡黃色;磨米去皮後稱黍米,俗稱黃米,為黃色小圓顆粒,直徑大於粟米(即北方俗稱的黃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稱黃米麵。黍的籽粒有非糯性與糯性之分,黍為非糯質,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為糯質,性黏,磨米去皮後稱作大黃米或軟黃米,用途廣泛,可磨麵作糕點,古代也廣泛用於釀酒。”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積約550~600萬hm2。 更多→ 糜子
[糜子]英文翻譯
Mill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