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刑   [zhé xíng]
[磔刑]基本解釋
1. 五代 時始置的凌遲極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然後割斷咽喉。俗稱剮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用內監》:“有內監 高雲從 素與 於 相交善,稍洩機務,上聞之大怒,將 高 立置磔刑,其嚴明也如此。”
2.比喻極大的痛苦。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一:“我受著那樣的磔刑,荏荏苒苒地在 嘉定 住了四年,突然遭了意外的斥退。”
[磔刑]詳細解釋
五代 時始置的凌遲極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然後割斷咽喉。俗稱剮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用內監》:“有內監 高雲從 素與 於 相交善,稍洩機務,上聞之大怒,將 高 立置磔刑,其嚴明也如此。”
比喻極大的痛苦。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一篇一:“我受著那樣的磔刑,荏荏苒苒地在 嘉定 住了四年,突然遭了意外的斥退。”
[磔刑]百科解釋
古代一種酷刑,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更多→ 磔刑
[磔刑]英文翻譯
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