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   [bēi tiè]
[碑帖]基本解釋
石碑的拓本
[碑帖]詳細解釋
石刻、木刻文字的拓本或印本,可供學習書法用。
明 曹昭 《格古要論·古墨跡論上》:“用紙加於碑帖上。向明處以遊絲筆圈卻字畫,填以濃墨,謂之響搨。”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藝能·書》:“第一等有絶頂天資可以比擬 松雪 、 華亭 之用筆者,則令其讀經史,學碑帖,游名山大川,看古人墨蹟,為傳世之學。”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每天晚上他由書房歸來,必須在祖父屋裡背些《昭明文選》、《龍文鞭影》之類的文章,偶爾還要臨摹碑帖,對些乾澀的聰明對子。”
[碑帖]百科解釋
過去俗稱“黑老虎”,它既是一種有文化歷史內涵,又有藝術品位和工藝加工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品。 前輩為了記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慶典等,把文學形式和書法家的手跡經過名匠刻手,刻鑿在懸崖和石碑上,因此碑石就有多重性的藝術內容,還經過裱裝成軸或冊頁,這樣就成了碑帖(bēi tiè)。碑帖是碑和帖的合稱,實際“碑”指的是石刻的拓本,“帖”指的是將古人著名的墨跡,刻在木板上可石上匯集而成。在印刷術發展的前期,碑的拓本和帖的拓本都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手段。以後人們為了學習書法,或作歷史資料都要學習這些文字資料。 更多→ 碑帖
[碑帖]英文翻譯
Bei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