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糶   [píng tiào]
[平糶]基本解釋
官府在荒年缺糧時,將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史記·貨殖列傳》:“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清 劉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銘》:“ 乾隆 十六年,歲旱飢,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爭資料》:“事後, 淮 揚 道出示嚴禁造謡,並懸賞購緝散放偽票之匪徒,一面辦理平糶,以安民心。”
[平糶]詳細解釋
官府在荒年缺糧時,將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
《史記·貨殖列傳》:“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清 劉大櫆 《通溪巴君墓志銘》:“ 乾隆 十六年,歲旱飢,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人民反清鬥爭資料》:“事後, 淮 揚 道出示嚴禁造謡,並懸賞購緝散放偽票之匪徒,一面辦理平糶,以安民心。”
[平糶]百科解釋
戰國時魏國李悝提出的扶植、調劑農業生產的主張。方法是豐年由官府平價收購農民的余粟(平糴);荒年用平價出售積粟(平糶)。《漢書·食貨志上》記李悝的話:“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漢五鳳四年(前54年),在邊郡設定常平倉。晉、隋、宋設定常平倉、義倉、惠民倉,明設定預備倉,都屬平糴、平糶。清代有所謂“平價收谷”,用意同。但在執行中,往往出現種種弊端,使平糴、平糶不能起到應有作用。 更多→ 平糶
[平糶]英文翻譯
sell stored grain at fair prices in famine ye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