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度
一百八十度
數學用語,原指平角。常用以形容轉變幅度很大,以至前後相反。 毛澤東 《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你從前那么擁護,現在總要講一點理由,才能轉過這個彎來吧!理由一點不講,忽然轉這么一百八十度,好象老子從來就是不擁護 史達林 的,其實從前是很擁護的。” 吳調公 《李商隱研究》第八章一:“ 李商隱 的七絕,後半首的情境,雖說大多能移步換形,但比起 黃庭堅 往往愛在一首絕體的第三句上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造成前後氣氛截然相反的對襯,還是各有特色的。”
八犍度
謂佛教分諸法為八類(犍度,梵語法聚的意思):一、雜犍度,雜說四善根、四聖果等。二、結使犍度(結使,煩惱的意思)。有三結、五蓋乃至百八煩惱之說。三、智犍度,說二智、四智等。四、行犍度,說十善、十惡等業行。五、大犍度,說地、水、火及四大等法。六、根犍度,說眼耳等五根,六根乃至二十二根等。七、定犍度,說四禪、四定之禪定。八、見犍度,說斷、常二見乃至六十二見等。亦省作“ 八犍 ”。
八旗制度
清 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 明 萬曆 二十九年(1601年), 努爾哈赤 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黃、白、紅、藍四旗, 萬曆 四十三年(1615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所有滿族成員均分別編入某一旗,世代不變。每旗(滿語為“固山”)轄五參領(“甲喇”),每參領轄五佐領(“牛錄”),平時生產,戰時出征。 皇太極 時又將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這種生產、行政和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形式,是適合當時滿族的社會經濟基礎的,對滿族的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入關後,這種組織形式的性質起了變化:生產職能逐漸縮小,軍事、行政職能日益突出,發展成為單純的統治人民的工具。 清 亡後,這一制度也隨之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