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長   [tíng cháng]
[亭長]基本解釋
1.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為防禦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 2.唐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亭長]詳細解釋
戰國 時,國與國之間為防禦敵人,在邊境上設亭,置亭長。
秦 漢 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置亭長,掌治安,捕盜賊,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滿的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和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亦設亭長,職責同上。 東漢 後漸廢。《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為 泗水 亭長。” 張守節 正義:“ 秦 法,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長,主亭之吏。”
唐 代尚書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設亭長,掌省門開閉和通傳等事務。
宋 馬永卿 《嬾真子》卷一:“ 唐 祕書省吏凡六十七人,典書四人,楷書十人,令史四人,書令史九人,亭長六人……世但知鄉村之吏謂之亭長,殊不知 唐 諸司多有之。尚書省,《志》云:以亭長啟閉傳禁約。則知三省亦有也。”
[亭長]百科解釋
秦官名,又稱公。屬於低於縣一級的行政建制長官,級別相當於現在的鄉長。 更多→ 亭長
[亭長]英文翻譯
village cons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