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
研缽,臼。 硬質材料製成,通常呈碗狀的小器皿,用杵在其中將物質搗碎或研磨
1.唐代樂舞節目。 傳自西域。 2.盛器。《西遊記》第五三回:“拿這鉢頭兒去,是必多取些來。”
最小型號的花盆,尤指用於播種育苗(例如蘭花種子育苗)
猶授缽。僧侶傳授衣缽等法物。引申為思想、學術、技能方面的傳授與繼承。
原指僧侶師傳的食器。引申為家中世傳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即缽。 僧尼的食器。
硬質材料(如瓷或黃銅)製成的,通常呈碗狀的小器皿,用杵在其中將物質搗碎或研磨
亦作“ 納寶 ”。契丹語譯音。相當於漢語的“行在”。
僧人的飯單,多用綢片或厚紙折合而成,齋食時用以放置、鋪墊缽盂。
僧人用以裹身的獨幅氈。梵語的音譯。
相傳為佛陀所用的食缽。
佛成道時,四天王各獻一石缽,佛受之,重迭為一而用,故稱四缽。 見《普曜經·四天王上缽品》。
1.僧人出行所帶的食具。瓶盛水,缽盛飯。 2.指僧人化緣。 3.指僧人。
咒龍請雨之缽。典出《晉書·藝術傳·僧涉》:“﹝ 僧涉 ﹞能以祕祝下神龍,每旱, 堅 常使之呪龍請雨。俄而龍下鉢中,天輒大雨, 堅 及羣臣親就缽觀之。” 唐 李紳 《鑒玄影堂》詩:“龍鉢已傾無法雨,虎牀猶在有悲風。”
即火盆。
僧侶雲遊各地時所持的食器。
承受桿弄碎的深碗形木容器
亦作“缽帒”。猶衣缽。佛教中由師授徒表示傳法的袈裟和缽。引申為傳授下來的思想、學術、技能等。 宋 陸游 《別建安》詩之一:“三十年來雲水僧,常挑鉢帒繫行縢。” 宋 陸游 《示子聿》詩:“我死汝應傳鉢袋,勉持愚直報明時。” 清 查慎行 《得樹樓雜鈔》卷十五:“鉢袋,猶禪家所云衣鉢也。惟 放翁 詩常用之。”
木製的缽。 僧人所用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