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甫吟原文注釋譯文,梁甫吟賞析作者劉基簡介

梁甫吟

[作者] 劉基   [朝代] 元代

誰謂秋月明?蔽之不必一尺翳。

誰謂江水清?淆之不必一斗泥。

人情旦暮有翻覆,平地倏忽成山溪。

君不見桓公相仲父,豎刁終亂齊;

秦穆信逢孫,遂違百里奚。

赤符天子明見萬里外,乃以薏苡為文犀。

停婚仆碑何震怒,青天白日生虹蜺。

明良際會有如此,而況童角不辨粟與稊。

外間皇父中艷妻,馬角突兀連牝雞。

以聰為聾狂作聖,顛倒衣裳行蒺藜。

屈原懷沙子胥棄,魑魅叫嘯風淒淒。

梁甫吟,悲以淒。

岐山竹實日稀少,鳳凰憔悴將安棲!


標籤: 借古諷今 其他

《梁甫吟》註釋

⑴梁甫吟,樂府曲調名,也作“梁父吟”。古辭相傳為 所作。這首 由現實聯想到歷史,又用歷史闡明現實,感慨遇合之難。 評曰:“拉雜成文,極煩冤瞶亂之致,此《離騷》之意也。”(《明詩別裁集》)
⑵翳(yì):雲霧。
⑶淆:攪亂,搞混。
⑷倏(shū)忽:疾速,指極短的時間。山溪:山峰和溪谷,形容高低之差異。
⑸“君不見”二句:齊桓公以管仲為相併尊為仲父,成就霸業,後來他寵信侍從豎刁等奸人,導致齊國大亂。(參見《史記·管晏列傳》)
⑹“秦穆”二句:秦穆公因聽信逢孫,而拒聽百里奚的意見。逢孫,本秦將,秦鄭結盟,留鄭助守衛。百里奚,原為虞大夫,晉滅虞,秦穆公聞其賢,委以國政,助秦穆公成就霸業。僖公三十二年,逢孫等潛邀秦國襲鄭,穆公諮詢百里奚、蹇叔,二人均表示反對,穆公不聽,大敗而返。事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史記·秦本紀》。
⑺赤符天子:漢光武帝 。赤符,即赤伏符,新莽末年流行的一種讖語,謂劉秀上應天命,當繼漢統為帝。事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⑻以薏苡(yìyǐ)為文犀:把薏苡草看成是犀角。薏苡,植物名,多年生草本,其果實仁即薏米,可食。《後漢書· 傳》:馬援征交阯,嘗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及卒後,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劉秀大怒,致使“援妻孥惶懼,不敢以表還舊塋”。文犀,有文理的犀角。
⑼停婚仆碑: 以直諫深得唐太宗敬重。魏徵臨終時,太宗將公主許魏徵子叔玉;魏徵死,太宗親撰碑文。貞觀十七年罷婚,還推倒魏徵的墓碑。事見《資治通鑑》唐紀十二、十三。
⑽虹霓(ní):相傳虹有雌雄之別,色鮮亮者為雄,色暗淡者為雌;雄曰虹,雌為霓。《史記· 列傳》:“昔者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此處說荊軻的誠信感動天地,白虹為之貫日,而燕丹卻疑其不去刺秦。
⑾“明良”二句:明君與良臣的遇合尚且如此,更何況遇到那些童昏無識的君主?明良,指上文提到的齊桓、秦穆、漢光武、唐太宗、燕丹和管仲、百里奚、馬援、魏徵、荊軻。際會,遇合。童角,指少兒、兒童。古代未成年者頭頂兩側束髮為髻,形如牛角,也稱總角。稊(tí),草名,此處泛指草。
⑿“外間”二句:唐肅宗時,飛龍廄供役使李輔國與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內外勾結,把持朝政,人稱馬生角母雞鳴。皇父,指李輔國。唐肅宗尊稱其為“皇父”。艷妻,指張良娣。馬角突兀,馬生角原本指不可能之事,故曰突兀。 《論衡·感虛》:“傳書言燕太子丹朝於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牝(pìn)雞,母雞。古代稱女性掌權為牝雞司晨。《尚書·牧誓》:“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⒀“以聰”二句:唐代宗時,李輔國更被尊為尚父,政無巨細,皆委參決。這時是非顛倒,有聽覺的倒成了聾子,狂徒反成了聖人。終於導致廣德六年(763年)吐番攻陷長安,代宗倉皇逃至陝州。顛倒衣裳,本指手忙腳亂,倉皇無章。《詩經·齊風·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鄭箋:“挈壺氏失漏刻之節,東方未明而以為明,故群臣促遽,顛倒衣裳。”蒺藜,草名,生長於沙地。詩中代指陝州。
⒁懷沙:《楚辭·九章》中的篇名, 作。相傳是屈原的絕命詞。此處指懷抱石頭自沉。子胥:伍子胥,原楚大夫伍奢次子,因伍奢被殺,逃至吳,輔佐闔閭奪取王位,富國強兵,破楚復仇。夫差時,因勸夫差拒絕接受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而觸怒夫差。被賜劍命自盡。
⒂魑魅(chīmèi):傳說中山林里害人的鬼怪。
⒃“岐山”二句:岐山竹實日漸稀少,鳳凰們將去哪裡安身呢?岐山,在陝西岐山縣東北,山狀如柱,故又稱天柱山。相傳周古公亶父自豳遷此。《國語·周語》:“周之興也,鸑鷟(yuèzhuó)鳴於岐山。”韋昭註:“鸑鷟,鳳之別名也。”因此岐山又稱鳳凰堆。竹實,又稱竹米,竹子所結的子實。相傳鳳凰以之為食。

《梁甫吟》賞析

《梁甫吟》是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間曲調,音調悲切悽苦。古辭今已不傳,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有諸葛亮所作一首,寫春秋時齊相晏子“二桃殺三士”事,通過對死者的傷悼,譴責讒言害賢的陰謀。李白這首也有“力排南山三壯士,齊相殺之費二桃”之句,顯然是襲用了諸葛亮那首的立意。詩大概寫在李白“賜金放還”,剛離開長安之後。詩中抒寫遭受挫折以後的痛苦和對理想的期待,氣勢奔放,感情熾熱,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長嘯”是比高歌更為悽厲激越的感情抒發。詩一上來就單刀直入,顯示詩人此時心情極不平靜,為全詩定下了感情的基調。宋玉《九辯》中有“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故“見陽春”有從埋沒中得到重用、從壓抑中得以施展抱負的意思。以下詩句,全是由此生髮。
接著,連用兩組“君不見”提出兩個歷史故事。一是說西周呂望(即姜太公)長期埋沒民間,五十歲在棘津當小販,七十歲在朝歌當屠夫,八十歲時還垂釣於渭水之濱,釣了十年(每天一釣,十年共三千六百釣),才得遇文王,遂展平生之志。一是說秦末的酈食其,劉邦原把他當作一個平常儒生,看不起他,但這位自稱“高陽酒徒”的儒生,不僅憑雄辯使劉邦改變了態度,以後還說服齊王率七十二城降漢,成為楚漢相爭中的風雲人物。詩人引用這兩個歷史故事,實際上寄寓著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平常人”,“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他不相信自己會長期淪落,毫無作為。詩人對前途有著堅定的信念,所以這裡聲調高亢昂揚,語言節奏也較爽利明快,中間雖曾換過一次韻,但都押平聲韻,語氣還是舒展平坦的。
自“我欲攀龍見明主”句起,詩人一下子從樂觀陷入了痛苦。加上改用了仄聲韻,語氣拗怒急促,更使人感到猶如一陣淒風急雨劈面打來。這一段寫法上很象屈原的《離騷》,詩人使自己置身於惝恍迷離、奇幻多變的神話境界中,通過描寫奇特的遭遇來反映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你看,他為了求見“明主”,依附著夭矯的飛龍來到天上。可是,兇惡的雷公擂起天鼓,用震耳欲聾的鼓聲來恐嚇他,他想求見的那位“明主”,也只顧同一班女寵作投壺的遊戲。他們高興得大笑時天上閃現出耀眼的電光,一時惱怒又使天地昏暗,風雨交加。儘管如此,詩人還是不顧一切以額叩關,冒死求見。不料竟觸怒了守衛天門的閽者。在這段描寫中,詩人的感情表現得那么強烈,就象浩蕩江水從寬廣的河床突然進入峽谷險灘一樣,鏇渦四起,奔騰湍急,不可抑止。詩人在天國的遭遇,實際上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他藉助於幻設的神話境界,盡情傾訴了胸中的忿懣與不平。
自“白日不照吾精誠”以下十二句又另作一段,在這段中,詩人通過各種典故或明或暗地抒寫了內心的憂慮和痛苦,並激烈地抨擊了現實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上皇不能體察我對國家的一片精誠,反說我是“杞人憂天”。權奸們象惡獸猰?那樣磨牙厲齒殘害人民,而詩人的理想則是以仁政治天下。他自信有足夠的才能和勇氣去整頓乾坤,就象古代能用左手接飛猱、右手搏雕虎的勇士那樣,雖置身於危險的焦原仍不以為苦。詩意象是宕起,可是馬上又重重地跌了下來。在現實的生活中,只有庸碌之輩可以趾高氣揚,真有才能的人反而只能收起自己的聰明才智,世人就把我看得輕如鴻毛。古代齊國三個力能排山的勇士被相國晏子設計害死,可見有才能的人往往受到猜疑。明明有劇孟這樣的能人而摒棄不用,國家的前途真是不堪構想了。這一段行文的顯著特點是句子的排列突破了常規。如果要求意思連貫,那么“手接飛猱”兩句之後,應接寫“力排南山”兩句,“智者可卷”兩句之後,應接寫“吳楚弄兵”兩句。可是詩人卻故意把它們作上下錯落的排列,避免了平鋪直敘。詩人那股洶湧而來的感情激流,至此一波三折,成迂迴盤鏇之勢,更顯得恣肆奇橫,筆力雄健。這段的語氣節奏也隨著感情發展而跌宕起伏,忽而急促,忽而舒展,忽而押平聲韻,忽而換仄聲韻,短短十二句竟三易其韻,極盡變化之能事。
最後一段開頭,“梁甫吟,聲正悲”,直接呼應篇首兩句,語氣沉痛而悲愴。突然,詩人又筆鋒一折,“張公兩龍劍”以下四句仍是信心百倍地回答了“何時見陽春”這一設問。詩人確信,正如干將、莫邪二劍不會久沒塵土,我同“明主”一時為小人阻隔,終當有會合之時。既然做過屠夫和釣徒的呂望最後仍能際會風雲,建立功勳,那自己也就應該安時俟命,等待風雲感會的一天到來。飽經挫折的詩人雖然沉浸在迷惘和痛苦之中,卻仍在用各種辦法自我慰藉,始終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寫長篇歌行最忌呆滯平板,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色正在於布局奇特,變化莫測。它通篇用典,但表現手法卻不時變換。呂望和酈食其兩個故事是正面描寫,起“以古為鑑”的作用,接著藉助於種種神話故事,寄寓自己的痛苦遭遇,第三段則把幾個不相連屬的典故交織在一起,正如清人沈德潛說的“後半拉雜使事,而不見其跡”,因而詩的意境顯得奇幻多姿,錯落有致:它時而和風麗日,春意盎然,時而濁浪翻滾,險象紛呈;時而語淺意深,明白如話,時而杳冥惝恍,深不可測。加上語言節奏的不斷變化起伏,詩人強烈而又複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梁甫吟》作者劉基簡介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