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僑獻琴原文注釋譯文,工之僑獻琴賞析作者劉基簡介

工之僑獻琴

[作者] 劉基   [朝代] 明代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

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去,入於宕之山,不知其所終。

《工之僑獻琴》賞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製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秀樂師們的鑑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製“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後裝在匣子裡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
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寫人。作者借工之僑偽造古琴試探索世風的機智,諷刺了元末一幫缺乏見識,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
文中“弗古,還之”與“世之珍也”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進一步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治者。人們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內在。

《工之僑獻琴》作者劉基簡介

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