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原文注釋譯文,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賞析作者朱敦儒簡介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

[作者] 朱敦儒   [朝代] 宋代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櫻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標籤: 懷念 豪放 愛國 情感 其他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譯文

南京城上西樓,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萬里的長江在夕陽下流去。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官僚們散了,什么時候收復國土?試請悲風吹淚過揚州。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註釋

金陵:南京。城上西樓:西門上的城樓。
倚清秋:倚樓觀看清秋時節的景色。
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宋欽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亂。
簪纓:當時官僚貴族的冠飾,這裡代指他們本人。
收:收復國土。
倩:請。
揚州:地名,今屬江蘇,是當時南宋的前方,屢遭金兵破壞。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賞析

賞析一

古人登樓、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樓,懷念故土杜甫登樓,感慨“萬方多難”許渾登鹹陽城西樓有“一上高城萬里愁”之嘆李商隱登安定城樓,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儘管各個時代的人遭際不同,所感各異,然而登樓抒感則是一致的。
這首詞一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里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說:“萬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一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里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餘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徵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徵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髮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苟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賞析二

此詞是作者南渡後登金陵城上西樓眺遠時,抒發愛國情懷的詞作,全詞氣魄宏大,寄慨深遠,凝聚著當時廣大愛國者的心聲。
上片寫金陵登臨之所見。開頭兩句,寫詞人登城樓眺遠 ,觸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門樓,居高臨下 ,面向波濤滾滾的長江,是觀覽江面變化,遠眺城外景色的勝地。李白曾在這裡寫下了《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抒發的是對南齊詩人謝朓的懷念。
朱敦儒這首登樓抒懷之作,既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區區個人之事,而是感嘆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
接下來,作者寫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樓遠眺 。“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們產生淒涼的心情。詞中所寫悲秋,含意較深,是暗示山河殘破,充滿蕭條氣象。
第三句描寫“清秋”傍晚的景象。詞人之所以捕捉“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來反映悲涼抑鬱的心情。
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詞人的亡國之痛,及其渴望收復中原的心志 。“簪纓”是貴族官僚的服飾,用來代人。“簪纓散”,說他們在北宋滅亡之後紛紛南逃。“幾時收”,既是詞人渴望早日恢復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的憤懣和斥責。
結尾一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寄託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對中原人民的深切懷念。作者摒棄直陳其事的寫法,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得含蓄、深沉而動人。人在傷心地流淚,已經能說明他痛苦難於忍愛了,但詞人又幻想請託“悲風吹淚過揚州 ”,這就更加表現出他悲憤交集、痛苦欲絕。揚州是當時抗金的前線重鎮,過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領區。風本來沒有感情,風前冠一“悲”字,就給“風”注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
此詞將作者深沉的亡國之痛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讀後令人感到盪氣迴腸,餘味深長。

《相見歡·金陵城上西樓》作者朱敦儒簡介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岩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