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儲邕之剡中原文注釋譯文,別儲邕之剡中賞析作者李白簡介

別儲邕之剡中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里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標籤: 寫水 寫花 離別 景色 動植物 場景

《別儲邕之剡中》譯文

向你打探問去剡中的道路,你舉手示意遙指東南方的越地。
乘船由揚州而南下,長長的流水一直通向會稽。
溪水清澈,掩映著叢叢綠竹,水明淨如鏡,映著荷花的倒影,傳出陣陣清香。
與君辭別前往天姥,抖盡石塵我將高臥於秋日的霜露之中。

《別儲邕之剡中》註釋

借問你去剡中的道路如何走?你指著東南方向說:那就是越鄉。
從廣陵乘舟去,水路去到會稽長又長。
溪邊竹色翠綠,池塘荷花宛如鏡中飄香。
辭君以後我去天姥山,拂淨崖石臥秋霜。

《別儲邕之剡中》賞析

的前二句,交待詩人的去向。但作者避免平鋪直敘,用“借問”故作跌宕,引出所要行經的路線;下面用一“指”字,回應上文;同時,一“問”一“指”兩個舉動,又令人想到行者和送者將要分手時的情狀,增強形象感。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兩句進一步補充離別和要去的地點,並借“舟”、“水"二字點明詩人乃由水路進發,從而自然引出下面兩句舟行所特有的景象。翠竹本生於岸邊,卻說“溪下綠’’,顯見這是水中倒影;荷花原生予水中,卻說“鏡中香’’,令人於形象的比喻中悟出真象。這裡,前句巧妙地襯托出溪水之清,後句突出地渲染了水面之靜。水靜而且清,伴以飄香的荷花,泛綠的翠竹,活畫出了江南水鄉所獨具的特色。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辭君"正麵點出別離,與詩題關合;“天姥”乃越東靈秀之山,號稱奇絕。從“剡中“,到“越鄉",到“會稽”,再到“天姥”,同一地區的不同名稱被詩人連續使用,表面看來,似有重複繁雜之弊,但實際上,不僅每一名稱的出現都有其不可取代的意義,而且還從側面襯托出了詩人初入越東前那種嚮往、盼望的急切心情。在詩人想來,到了天姥山以後,仰臥於巨石之上,受著潔白的秋霜的沐浴,是何等的舒暢。
這首別離詩別闢蹊徑,新人耳目。詩中只以“辭君"見出別離,其餘筆墨都用來鋪敘詩人的行程和沿途的景色,最後一句,更將想像中事如實寫來,充分展現了詩人熱愛大自然、嚮往大自然的一片童心。

《別儲邕之剡中》作者李白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