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發自己的丹心熱血。首句“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此詩雖為登臨之作,卻不像一般登臨詩那樣開篇就寫景,而是總括作者在蒼茫海域內東征西討的卓絕戰鬥生活。“寒”,既指蒼茫清寒的海色,同時也暗示曠日持久的抗倭鬥爭是多么艱難困苦,與“孤臣”有著呼應關係。第二句寫登臨,又不是寫一般的登臨。“望宸鑾”,交待出登臨望闕台的動機。“孤臣”,不是在寫登臨人的身份,主要是寫他當時的處境和登闕台時複雜的心情。戰鬥艱苦卓絕,而遠離京城的將士卻得不到來自朝廷的足夠支持,作者心中充滿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對此作者不無抱怨;可是他又離不開朝廷這個靠山,對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誠,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來到山前,於是望闕台上站起英雄佇望京師的孤獨身影。至此,我們才會看到,第一句詩不是徒然泛設。它其實為下面的登臨起著類似領起的作用。沒有多少年艱苦的孤軍奮戰作前題,那么此次登臨也就不會有什么特殊的感情、[5]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這一聯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闕台,赫然發現:千峰萬壑,秋葉流丹。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滿懷,鼓盪起想像的風帆。這兩句詩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會中的愛國將領忠君愛國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長達十來年的抗倭戰爭中,作者所以能在艱苦條件下,不停懈地與倭寇展開殊死較量,正是出於愛國和忠君的赤誠。“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葉”向皇帝表達自己忠貞不渝的報國之心。雖然,王朝對自己海上抗戰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責難。但自己保家衛國的一腔熱血雖凝如繁霜,也要把這峰上的秋葉染紅。作者輕視個人的名利得失,而對國家、民族有著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馳海御故。由於作者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愛國情懷,儘管是失意之作,也使這首詩具有高雅的格調和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這首詩用擬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鮮血,形象生動,在藝術表現上極富感染力,讀其詩,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不愧為千古傳頌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