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謠原文注釋譯文,天上謠賞析作者李賀簡介

天上謠

[作者] 李賀   [朝代] 唐代

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雲學水聲。

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纓。

秦妃捲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

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

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

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


標籤: 想像 神話 其他

《天上謠》譯文

天上的銀河夜裡還在潺潺,飄蕩著閃閃群星,銀河兩岸的流雲們,調皮地模仿著水聲叮咚。月宮金色桂花樹,從來就是花不落綻放飄香,仙女輕盈采桂花,縴手嫻熟歌聲宛轉響佩纓。天宮的弄玉,捲起寶簾打開玉窗,又一個明媚的拂曉,窗前梧桐樹永遠枝繁葉茂,帶他們夫妻飛天的小青鳳,還是沒長大依然那么嬌小, 神仙夫妻當然永遠年輕紅顏難老。天上王子喬又吹起玉笙如鳳鳴,笙管長長,真美真好,他悠然微笑在雲煙里,吆喝著龍耕地,種下萬頃仙草。剪一條粉霞做成紅綬帶裝飾著天女們的藕絲仙裙,笑語喧譁她們飛到南海青洲采仙草,又來賞早春。快看呀東邊,羲和駕著天馬,車裡載著太陽又奔來了,焰火紛紛,人間,石山下的海水又一次退去變成陸地,飛起灰塵。天上一天就是人間百年,讓我,怎能不傷懷摧心。

《天上謠》註釋

⑴回星:運轉的星星。
⑵銀浦:天河。
⑶學水聲:人由天河引起聯想,說行雲像發出聲音的流水一樣。
⑷仙妾:仙女。
⑸纓:系玉佩的絲帶。
⑹秦妃:指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借指仙女。《列仙傳》弄女嫁給仙人蕭史,隨鳳升天。
⑺植:倚。
⑻青鳳小:小青鳳,因為押韻所以倒置。
⑼王子:王子喬。周靈王太子,名晉,傳說擅長吹笙,這裡指仙子。
⑽鵝管:行狀像鵝毛的笙管。
⑾耕煙:在雲煙中耕耘。
⑿瑤草:靈芝一類的仙草。
⒀粉霞:粉紅色的衣衫。綬:絲帶。
⒁藕絲裙:純白色的裙子。
⒂藕絲:純白色。
⒃青洲:清邱,南海中草木茂密的仙洲。
⒄步拾:邊走邊採集。
⒅蘭苕:蘭草的莖。泛指香花香草。
⒆羲和:神話中給太陽駕車的神。
⒇海塵:海地揚起的塵土。

《天上謠》賞析

賞析一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於是張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美麗的天庭。
詩共十二句,分成三個部分。開頭兩句寫天河。天河,絢爛多姿,逗人遐想,引導他由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轉動,迴蕩著的流星,泛起縷縷銀光。星雲似水,沿著“河床”流淌,凝神諦聽,仿佛潺潺有聲。這些是詩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見所感,寫實之中揉有一些虛構成分,顯示了想像的生髮過程。
中間八句具體描述天庭的景象,陸續展示了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畫面之一是:月宮裡的桂樹花枝招展,香氣襲人。仙女們正在採摘桂花,把它裝進香囊,掛在衣帶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樹不枯,仙花不落,它與塵世的“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形成鮮明的比照。畫面之二是:秦妃當窗眺望曉色。秦妃即弄玉,相傳為秦穆公的女兒,嫁給了蕭史,學會吹簫。一天,夫妻二人“同隨鳳飛去”,成了神仙。此時,晨光熹微,弄玉正捲起窗簾,觀賞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樹上立著一隻小巧的青鳳。它就是當年引導他們夫婦升天的那隻神鳥。弄玉升天已有一千餘年,而紅顏未老。那青鳳也嬌小如故。時間的推移,沒有在她(它)們身上留下任何痕跡,這是天庭的神奇之處。然而,天宮歲月也並非毫無變化。它有晨昏之別,仙人也有夙興夜寐的生活習慣,這些又似與人世無異。畫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圖景。仙人王子晉吹著細長的笙管,驅使神龍翻耕煙雲,播種瑤草,十分悠閒自在。畫面之四是:穿著艷麗服裝的仙女,漫步青洲,尋芳拾翠。青洲是傳說中的仙洲,山川秀麗,林木繁密,始終保持著春天的景色。來這兒踏青的仙女,採摘蘭花,指顧言談,十分舒暢。上述各個畫面互不連綴,然而卻顯得和諧統一,都以仙人活動為主體,以屋宇、花草、龍鳳等等為陪襯,突出天上閒適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以與人世相對比。這正是詩歌的命意所在。
末兩句用雄渾的筆墨對人間的景象作了概略的點染。在青洲尋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觀望,指點說:羲和駕著日車賓士,時間過得飛快,東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幹了,變成陸地,揚起塵土來了。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滄海變桑田”。詩人藉助具體的形象,表現了塵世變化之大和變化之速。對比之下,天上那種春光永駐、紅顏不老的狀況,就顯得特別可貴。
“逝將去女,適彼樂士。”(《詩經·魏風·碩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對當時社會現實和個人境遇不滿的曲折表現。
這首詩想像富麗,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詩人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種種新奇瑰麗的幻境來。詩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鋪敘的某些情節,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內容。但詩人又藉助於想像,把它們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體鮮明,也更加新奇美麗。像“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不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見,而且鮮明地展示了“龍耕”的美妙境界。這是詩人幻想的產物,卻又是某種實體的反照。詩人寫子虛烏有的幻境,實際是把世間的人情物態塗上神奇的色彩。例如蘭桂芬芳,與人間無異;而桂花不落,蘭花常開,卻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捲簾,她們的神情舉止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仙妾採摘的是月宮裡不落的桂花,秦妃身邊有嬌小的青鳳相伴,而且她(它)們都永不衰老,這又充滿神話色彩。詩人運用這種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結合起來,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想成為可以觀照的物象,因而顯得深刻雋永,而又有生氣灌注。這首詩,全詩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見,詩人用精心選擇的動詞把某些物象聯繫起來,使之構成情節,並且分別組合為六個不同的畫面。它們雖無明顯的連綴跡象,但彼此色調諧和,氣韻相通。這種“合而若離,離而實合”的結構方式顯得異常奇妙。
詩歌首尾起落較大。開頭二句是詩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結末二句則是仙人俯視塵寰所見的情景。前者從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後者又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渾然一體。
詩的題目是《天上謠》,“謠,聲逍遙也。”意即用韻比較自由,聲音富於變化,吟誦起來,輕快優美。這首詩的韻腳換了三次,平仄互動,時清時濁。各句平仄的排列有的整飭,有的參差錯落,變化頗大,這種於參差中見整飭的韻律安排,顯得雄峻鏗鏘。

賞析二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詩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於是張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美麗的天庭。
詩共十二句,分成三個部分。開頭兩句寫天河。天河,絢爛多姿,逗人遐想,引導他由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轉動,迴蕩著的流星,泛起縷縷銀光。星雲似水,沿著“河床”流淌,凝神諦聽,仿佛潺潺有聲。這些是詩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見所感,寫實之中揉有一些虛構成分,顯示了想像的生髮過程。
中間八句具體描述天庭的景象,陸續展示了四個各自獨立的畫面。畫面之一是:月宮裡的桂樹花枝招展,香氣襲人。仙女們正在採摘桂花,把它裝進香囊,掛在衣帶上。“花未落”意即“花不落”。仙樹不枯,仙花不落,它與塵世的“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形成鮮明的比照。畫面之二是:秦妃當窗眺望曉色。秦妃即弄玉,相傳為秦穆公的女兒,嫁給了蕭史,學會吹簫。一天,夫妻二人“同隨鳳飛去”,成了神仙。此時,晨光熹微,弄玉正捲起窗簾,觀賞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樹上立著一隻小巧的青鳳。它顯然就是當年引導他們夫婦升天的那隻神鳥。弄玉升天已有一千餘年,而紅顏未老。那青鳳也嬌小如故。時間的推移,沒有在她(它)們身上留下任何痕跡,這是天庭的神奇之處。然而,天宮歲月也並非毫無變化。它有晨昏之別,仙人也有夙興夜寐的生活習慣,這些又似與人世無異。畫面之三是神奇的耕牧圖景。仙人王子晉吹著細長的笙管,驅使神龍翻耕煙雲,播種瑤草,多么悠閒自在!畫面之四是:穿著艷麗服裝的仙女,漫步青洲,尋芳拾翠。青洲是傳說中的仙洲,山川秀麗,林木繁密,始終保持著春天的景色。來這兒踏青的仙女,採摘蘭花,指顧言談,十分舒暢。上述各個互不連綴,然而卻顯得和諧統一的畫面,都以仙人活動為主體,以屋宇、花草、龍鳳等等為陪襯,突出天上閒適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以與人世相對比。這正是詩歌的命意所在。
人間怎樣呢?末兩句用雄渾的筆墨作了概略的點染。在青洲尋芳拾翠的仙女,偶然俯首觀望,指點說:羲和駕著日車賓士,時間過得飛快,東海三神山周遭的海水新近又幹了,變成陸地,揚起塵土來了。這就是人們所常說的“滄海變桑田”。詩人藉助具體的形象,表現了塵世變化之大和變化之速。對比之下,天上那種春光永駐、紅顏不老的狀況,就顯得特別可貴。
這是一首遊仙詩。李賀虛構了一個盡善盡美的仙境,顯然有所寄託。詩人心懷壯志而生不逢時,寶貴的青春年華被白白地浪費了,這叫他怎不憤恨不已?“逝將去女,適彼樂士。”(《詩經·魏風·碩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正是對當時社會現實和個人境遇不滿的曲折表現。
這首詩想像富麗,具有濃烈的浪漫氣息。詩人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種種新奇瑰麗的幻境來。詩中所提到的人物和鋪敘的某些情節,都是神話傳說中的內容。但詩人又藉助於想像,把它們加以改造,使之更加具體鮮明,也更加新奇美麗。象“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不僅使王子吹的笙有形可見,而且鮮明地展示了“龍耕”的美妙境界。這是詩人幻想的產物,卻又是某種實體的反照。詩人寫子虛烏有的幻境,實際是把世間的人情物態塗上神奇的色彩。例如蘭桂芬芳,與人間無異;而桂花不落,蘭花常開,卻又是天上特有的景象;仙妾采香,秦妃捲簾,她們的神情舉止與常人沒有什么不同,但仙妾採摘的是月宮裡不落的桂花,秦妃身邊有嬌小的青鳳相伴,而且她(它)們都永不衰老,這又充滿神話色彩。詩人運用這種手法,巧妙地把神和人結合起來,把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使抽象的理想成為可以觀照的物象,因而顯得深刻雋永,而又有生氣灌注。這首詩,全詩十二句,句句都有物象可見,詩人用精心選擇的動詞把某些物象聯繫起來,使之構成情節,並且分別組合為六個不同的畫面。它們雖無明顯的連綴跡象,但彼此色調諧和,氣韻相通。這種“合而若離,離而實合”的結構方式顯得異常奇妙。
詩歌首尾起落較大。開頭二句是詩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結末二句則是仙人俯視塵寰所見的情景。前者從現實世界進入幻想世界,後者又從幻想世界回到現實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渾然一體。
詩的題目是《天上謠》,“謠,聲逍遙也。”意即用韻比較自由,聲音富於變化,吟誦起來,輕快優美。這首詩的腳韻換了三次,平仄互動,時清時濁。各句平仄的排列有的整飭,有的參差錯落,變化頗大,這種於參差中見整飭的韻律安排,顯得雄峻鏗鏘。

《天上謠》作者李賀簡介

李賀

李賀(公元790年——816年),字長吉,漢族,唐代福昌(今河南宜陽)人,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賀20歲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父親名為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後由於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生活。李賀常騎著一頭跛腳的驢子,背著一個破舊的錦囊,出外尋找靈感。他的詩作想像極為豐富,經常套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創作的詩文為“鬼仙之辭”。李賀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於公元816年過早地殞落了,年僅2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