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原文注釋譯文,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作者李商隱簡介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作者] 李商隱   [朝代] 唐代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標籤: 寫雨 懷人 景色 情感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譯文

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陰雲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註釋

⑴崔雍、崔袞:崔戎的兒子,李商隱的從表兄弟。
⑵竹塢(wù):叢竹掩映的池邊高地。水檻(jiàn):指臨水有欄桿的亭榭。此指駱氏亭。
⑶迢遞:遙遠的樣子。重城:一道道城關。
⑷秋陰不散霜飛晚:秋日陰雲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
⑸枯荷聽雨聲:雨滴枯荷,大約只有徹夜輾轉難眠的人才能聽到。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賞析

此詩首句寫駱氏亭,翠竹、清水把這座亭軒映襯得格外清幽雅潔,詩人置身其間,頗有遠離塵囂之感。
接著寫詩人對友人的思念,詩人眼下所宿的駱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長安,中間隔著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詩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隨風飄蕩的遊絲,悠悠然飄向友人所在的長安。詩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無好友共賞幽勝而微感惆悵。
“秋陰不散霜飛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氣氛,烘托情緒。時令已屆深秋,但連日天氣陰霾,孕育著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濛,本來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詩人,心情不免更加黯淡,而這種心情又反過來更增加了相思的程度。
詩人是在旅途中暫宿駱氏亭,此地近一段時期的天氣,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測,這揣測的根據就是“秋陰不散”與“留得枯荷”。這句一方面是為末句作鋪墊(由於“秋陰不散”故有“雨”;由於“霜飛晚”故“留得殘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氣氛、烘托情緒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寫詩人聆聽雨打枯荷的聲音和詩人的心情變化過程。詩人原來是一直在那裡思念著遠隔重城的朋友的,由於神馳天外竟沒有留意天氣的變化。不知不覺間,下起了淅瀝的小雨,雨點點點滴滴地灑落在枯荷上,發出一陣錯落有致的聲響。詩人這才意外地發現,這蕭瑟的秋雨敲打殘荷的聲韻竟別有一種美的情趣。枯荷給人一種殘敗衰颯之感,本無可“留”的價值;但自己這樣一個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卻因聆聽枯荷秋雨的清韻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蘊涵有一種不期而遇的喜悅。而詩人“聽”到的,也不止是那淒楚的雨聲。枯荷秋雨的清韻,常人難解其中滋味。這單調而淒清的聲音卻又更增加了環境的寂寥,從而更加深了對朋友的思念。
沈義父《樂府指迷》云:“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此詩之結語:“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正是以景結情,不僅景中含情,且有聲有情、聲情並茂,聲、景、情諧和合一而收餘音繚繞之致,使詩歌境象迷茫,旨義含隱深曲。
這首詩雖然寫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寫得歷歷如畫,但它並不是一首寫景詩,而是一首抒情詩。“宿駱氏亭”所見所聞是“寄懷”的憑藉,“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後兩句暗藏徹夜不眠之意,詩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說是以景寄情、寓情於景的。詩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蘊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極為深遠的。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相關內容

創作背景作者:佚名  唐文宗大和七年(834年),李商隱應試不中,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沒想剛到兗州就病故了。崔戎對李商隱不僅有...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作者李商隱簡介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唐朝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人,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唐朝著名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市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的其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