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絕句原文注釋譯文,杜陵絕句賞析作者李白簡介

杜陵絕句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標籤: 歸隱 山水 其他 景色

《杜陵絕句》譯文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顯得格外明亮,太陽餘暉在遠山中間慢慢消失。

《杜陵絕句》註釋

杜陵: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為西漢宣帝劉詢的陵墓,位於渭水南岸。
五陵:唐顏師古在《漢書》注文中指出:”五陵,謂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漢高祖葬長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陽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陝西省鹹陽市附近。五陵,後來多指豪門貴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門貴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這裡指渭河水,位於今陝西省境內。
流光:流動的光彩或光線。

《杜陵絕句》賞析

這突出了李白創作融情於景的特點,語言簡練,通俗易懂。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點明了作者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於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問”把作者從南岸看到的風景刻畫出來。兩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襯。這兩句不僅寫出了作者的位置,還為下兩句所寫的事物做了鋪墊。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遠,不僅看到了對岸的五陵,還看到了眼前壯闊的渭河,還有遠處連綿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點出這首詩的創作時間。“明”字在這裡應該是古代漢語中常用的使動用法,翻譯作“使……明”,這句話的意思是:由於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線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寫落日的景觀,實則含有“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慨。單從句面上看,很難理解這層意思,但若結合作者創造此詩時的背景就不難理解。
此詩作於唐天寶二年秋,此時正是詩人第二次入長安。這次詩人得到皇上的恩寵,待詔翰林,是政治上最風光的一段時期。這期間,詩人與諸多好友遊歷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陳釀之中。然而由於詩人性格孤傲,不與朝中奸佞之輩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讒謗。所以,詩中作者雖在描寫景物,但其實是對自己當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滅遠山”中“流光”指流動的光。渭水流動,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閃爍不定,自然遠處的群山也會隨著日光的流動而顯得若隱若現。這句同上旬一樣,在景物描寫背後暗藏了作者回歸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華橫溢的人,如果懷才不遇或在官場上遇到排擠,都會產生隱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時受到讒謗,不免會產生隱居的念頭,所以“遠山”在他這首詩中就不只是個普通的景物了。

《杜陵絕句》作者李白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