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是什麼意思,避諱的解釋,避諱的反義詞近義詞,避諱的意思,避諱的英文翻譯

避諱   [bì huì]

[避諱]基本解釋

1.忌諱;由於道德或審美的原因或可能遭到危險而不願說出或聽到某些會引起不愉快的字眼
2.迴避[某事物]
3.封建君王或尊親為了顯示威嚴,規定人們說話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寫其名,而以別的字相代替

[避諱]詳細解釋

  1. 迴避;避忌。

    《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終始,則不知所倣依;言終始而不明天地四時,則不知所避諱。” 唐 張鷟 《遊仙窟》:“下官起,諮請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擬申論,猶自不敢即道,請五嫂處分。’五嫂曰:‘但道不須避諱。’”《醒世姻緣傳》第十九回:“ 小鴉兒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諱。” 陳登科 《風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說話也就沒有啥的避諱。”

  2. 謂封建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風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稱; 厲王 名 長 ,琴有修短之目。”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下:“而 唐 馮宿 父名 子華 ,及出為 華州 刺史,乃以避諱不拜。” 郭沫若 《蒲劍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別人一定要避諱。”

  3. 修辭學上辭格之一。說話時遇有觸犯忌諱的事物,不直說該事該物,而用旁的話來委婉地表述。

[避諱]百科解釋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避諱,漢語詞語之一,意思是謂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 該詞語出自於《淮南子·要略》、《顏氏家訓·風操》、《蒲劍集·屈原考》等。《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更多→ 避諱

[避諱]英文翻譯

dodge; evade; practice of placing a taboo on certain words; taboo; taboo on using the personal names of emperors,one's elders,etc.

[避諱]近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