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   [lù bù shí yí]
[路不拾遺]成語解釋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褒義
[路不拾遺]成語出處
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路不拾遺]成語造句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
[路不拾遺]成語故事
秦孝公任用商鞅為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他鼓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於商鞅積極推行變法,秦國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願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路不拾遺]百科解釋
路不拾遺,漢語成語。拼音:lù bù shí yí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更多→ 路不拾遺
[路不拾遺]英文翻譯
no one picks up lost articles on the street-a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time; lost articles are always retur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