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是什麼意思,翰林的解釋,翰林的反義詞近義詞,翰林的意思,翰林的英文翻譯

翰林   [hàn lín]

[翰林]基本解釋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

[翰林]詳細解釋

  1. 謂文翰薈萃之所,猶詞壇文苑。

    《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

  2. 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御書堂》詩:“翰林名有素,墨客興無違。”

  3. 鳥栖之林。

    晉 潘岳 《悼亡詩》之一:“如彼翰林鳥,雙飛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楊侍郎》詩:“翰林寂寞誰為主?鳴鳳應須早上天。”

  4. 官名。指翰林學士。參見“ 翰林學士 ”。

  5. 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員。

  6. 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等。

  7. 指翰林院。

    唐 韓愈 《董公行狀》:“﹝ 公 ﹞拜祕書省校書郎,入翰林為學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筆記》卷三:“近年館課,悉用朱闌大卷。先公入翰林時,尚是白摺也。”

[翰林]百科解釋

翰林是我國古代官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宣布討伐令等。由於翰林學士參與機要,有較大實權,當時號稱“內相”。首席翰林學士稱承旨。北宋時,翰林學士開始設為專職。明代,翰林學士作為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主管文翰,並備皇帝諮詢,實權已相當於丞相。清代沿用明代制度,設定翰林院,主管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檔案;其長官為掌院學士,以大臣充任,屬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為翰林。 更多→ 翰林

[翰林]英文翻譯

Hanlin

[翰林]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