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鳶   [zhǐ yuān]
[紙鳶]基本解釋
〈方〉風箏
[紙鳶]詳細解釋
俗稱鷂子。用細竹為骨,紮成鳥形,以紙或薄絹蒙糊其上,斜綴以線,可以引線乘風而上。亦有作蝴蝶、蜈蚣、美人、星、月等狀者。紙鳶在古代曾被用於軍事通訊,相傳為 漢 韓信 所作。
五代 李鄴 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作聲如箏鳴,故又稱風箏。後民間多用作春季室外娛樂之具。 唐 元稹 《有鳥》詩之七:“有鳥有鳥羣紙鳶,因風假勢童子牽。” 宋 陸游 《觀村童戲溪上》詩:“竹馬踉蹡衝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 清 趙翼 《觀回人繩技》詩:“彩虹影掛寥空高,紙鳶線入青冥窄。” 袁鷹 《悲歡·飛》:“到春天,還有五顏六色、千形百狀的紙鳶:蝴蝶、蒼鷹、公雞、貓頭鷹……。”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歲時風俗·紙鳶》、 明 陳沂 《詢蒭錄·風箏》。
[紙鳶]百科解釋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更多→ 紙鳶
[紙鳶]英文翻譯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