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   [diàn shì]
[殿試]基本解釋
科舉制度中最高一級的考試,在宮廷舉行,皇帝親臨主持
[殿試]詳細解釋
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皇帝親臨殿廷策試。也稱廷試。源於 西漢 時皇帝親策賢良文學之士。始於 唐 武則天 天授 二年於 洛陽 殿前親策貢舉人,但尚未成定製。
宋 開寶 八年, 太祖 於 講武殿 策試貢院合格舉人,並頒定名次,自此始為常制。 太平興國 八年,將殿試後進士分為五甲。 元 無殿試。 明 清 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參閱 清 趙翼 《陔餘叢考·殿試》。
原指參加殿試的貢士,後泛用於對士人的敬稱。
《宣和遺事》前集:“俺姐姐有命,請殿試相見。”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三本第一折:“俺小姐至今胭粉未曾施,念到有一千番 張殿試 。”《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先生你是做《滕王閣詩》的身不滿三尺 王勃 殿試么?”
[殿試]百科解釋
殿試,為宋(金)、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製,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制。明清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通稱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一名通稱傳臚;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從唐朝唐高宗時期起創立的(由於武則天進行發展多數人認為是其創立),在宋代成為常制。 更多→ 殿試
[殿試]英文翻譯
Pa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