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鶻文   [huí hú wén]
[回鶻文]基本解釋
回鶻 人採用粟特文字母創製的文字。屬音素文字類型。主要通行於今 吐魯番盆地 及中亞 楚河 流域。字母分字頭、字中、字尾。字型分刻本體、寫經體、草體三種。留存至今的用這種文字書寫的碑銘和文獻有《九姓回鶻可汗碑》、《彌勒會見記》、《福樂智慧》、《金光明經》、《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高昌館雜字》、《高昌館來文》等,均對研究維吾爾族語言、文學、歷史有重要價值。
[回鶻文]詳細解釋
回鶻 人採用粟特文字母創製的文字。屬音素文字類型。主要通行於今 吐魯番盆地 及中亞 楚河 流域。字母分字頭、字中、字尾。字型分刻本體、寫經體、草體三種。留存至今的用這種文字書寫的碑銘和文獻有《九姓回鶻可汗碑》、《彌勒會見記》、《福樂智慧》、《金光明經》、《菩薩大唐三藏法師傳》、《高昌館雜字》、《高昌館來文》等,均對研究維吾爾族語言、文學、歷史有重要價值。
[回鶻文]百科解釋
回鶻文,是公元8至15世紀高昌回鶻人轉用粟特文創製的一種文字,用以書寫回鶻語。回鶻文為全音素文字,有18個輔音字母及5個元音字母。字母在詞頭、詞中、詞末會有不同寫法。回鶻文由上至下拼寫成列,列與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興起後,曾以回鶻字母拼寫蒙古語,成為回鶻式蒙古文,而滿文則借自回鶻式蒙古文字母。 更多→ 回鶻文
[回鶻文]英文翻譯
Uighur 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