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蟬是什麼意思,噤若寒蟬的解釋,造句,出處,噤若寒蟬的意思,成語故事,英文翻譯

噤若寒蟬   [jìn ruò hán chán]

[噤若寒蟬]成語解釋

噤:閉口不作聲。象深秋的蟬那樣一聲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噤若寒蟬]成語出處

宋·張守《題鎖樹諫圖後》:“嘗怪士處明時;事賢主;履高位;噤如寒蟬;或至導諛以誤國。”

[噤若寒蟬]成語造句

楊沫《青春之歌》:“他的話完了,台下有個人拚命地鼓掌,而更多的人卻噤若寒蟬,面面相覷。”

[噤若寒蟬]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有個文人叫杜密,剛正不阿,他任太守等職期間,參加過打擊宦官集團鬥爭,他執法嚴明,對宦官子弟有惡必罰,有罪必懲。後被革職回潁川老家。

在家他仍關注國家大事,經常拜會潁川郡守、縣令,暢談天下大事。可是同郡的原在四川任蜀都太守的劉勝辭官回家,與他迥然相反,閉門謝客。

潁川太守王昱找杜密說:“劉勝清高,公卿屢次推舉他任職,他都拒絕了。”,杜密聽出王昱話中有話,提醒他出來做官,直言道:“像劉勝這樣的人應當為國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對好人不予舉薦,對惡人壞事不敢揭露批評,明哲保身,一聲不吭,就像冷天的知了(‘自同寒蟬’),實乃當世之罪人;而我與他相反,讓你賞善懲惡,為你盡微薄之力。”

[噤若寒蟬]百科解釋

成語“噤若寒蟬”,原指像深秋的蟬那樣不鳴叫。形容不敢做聲。中含貶意。蟬嘶於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為蟬到寒天,不能發聲,形容因為害怕而不敢說話。【“噤若寒蟬”常誤寫為“禁若寒蟬”,應注意。】 更多→ 噤若寒蟬

[噤若寒蟬]英文翻譯

keep mum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