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   [suǒ nà]
[嗩吶]基本解釋
管樂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傳於波斯、阿拉伯一帶,金、元時傳入中國
[嗩吶]詳細解釋
波斯語的譯音。或譯為“蘇爾奈”、“嗩拿”、“唆吶”、“鎖吶”。簧管樂器。
金 元 時由 波斯 、 阿拉伯 一帶傳入我國。《清文獻通考·樂二十三》:“其樂器有大鼓、小鼓、銅號、鉸子、嗩吶、喇叭。”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傳來一陣非常熱鬧的吹吹打打的鑼鼓嗩吶聲,掩住了風聲。” 沈從文 《蕭蕭》:“鄉下人吹嗩吶接媳婦,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嗩吶]百科解釋
嗩吶(義大利語:suona),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由波斯人發明,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製,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製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廣東地區亦將之稱為“八音”。嗩吶發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套用。經過不斷發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並用於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更多→ 嗩吶
[嗩吶]英文翻譯
A suona h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