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
- zhī
- 丶
- 3
- 火
- PPPP
[之]基本解釋
1.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係:赤子~心。
2.助詞,表示修飾關係:緩兵~計。不速~客。莫逆~交。
3.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為公”。
4.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閒視~。
5.代詞,這,那:“~二蟲,又何知”。
6.虛用,無所指:久而久~。
7.往,到:“吾欲~南海”。
[之]詳細解釋
〈動〉
(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同本義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適也。——《廣雅》
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之虛所賣之。(“虛”同“墟”)——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國(前往封地);之適(前往)
〈代〉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 柳宗元《三戒》
當分明記之。(之:指共讀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代詞,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較之中學時代;因之,他將自己的整個心血都放了進去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又
蹇叔哭之。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詞,指代“巫醫樂師百工”。)——唐· 韓愈《師說》
又如:取而代之;戰而勝之;為之感嘆;使之順利發展;與之見面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助〉
的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係或一般的修飾關係
謝莊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又如:鐘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之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具有字母S的形狀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百科解釋
《說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從之,止而切。”段《注》:“引申之義為往,《釋詁》:‘之往是也。’按:之有訓為‘此’者。 更多→ 之
[之]英文翻譯
go to; it, him her, them;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之]為謎底的謎語
1.比Z多一點 (打一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