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解煩悶
1.愁眉不展的性質或狀態 2.遲鈍和無興趣狀態
悶棍。方言謂暗中打人或背地整人為“打悶棒”。
淳厚質樸。
鬱悶憤怒。
忍受苦悶。 元 無名氏 《百花亭》第二折:“從小著迷,少年吃悶,幾時參透?”
見“ 悶懣 ”。
心情鬱悶時喝酒
憂愁煩悶
消除悶脹。
氣悶欲吐。
渾渾噩噩神志不清的樣子。
燃燒起來使人聞了昏迷的一種麻醉藥香。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老龍舡戶》:“蓋此等賊以舟渡為名,賺客登舟,或投蒙藥,或燒悶香,致客沉迷不醒;而後剖腹納石,以沉水底。”《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五回:“他那兒子妙不可言,不知跑到那裡弄了點悶香來,把他夫妻三個都悶住了。”
猶煩悶。
形容愁悶綿綿。
煩悶、委屈、煩惱不能發泄或心裡有疑團,心情不舒暢;由於透不過氣來而心胸發悶
煩躁憋悶。
暈倒。《左傳·定公四年》:“由於 徐蘇 而從” 晉 杜預 注:“以背受戈,故當時悶絶。”《資治通鑑·唐高祖武德元年》:“ 密 為流矢所中,墮馬悶絶。” 宋 洪邁 《夷堅支志甲·董小七》:“嘗獨宿其中,天氣盛寒, 董 糊窒鏬隙,置熅火,飲村醪一杯而就寢。熱甚,氣不宣洩,遂悶絶,傍無知者。” 清 毛祥麟 《對山餘墨·某公子》:“公子既悶絶,遂不省以後事。”
解悶。
漢 魏 時的一種遊戲之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