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盪;不安定
臲卼。唐 杜甫 《大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韻》:“生涯臨臬兀,死地脫斯須。”《朱子語類》卷二四:“既思得此事,若不去做這事,便不熟,則臬兀不安。” 清 黃景仁 《夜聞新安江聲》詩:“竹牀臬兀雜心動,紙帳掣曳如人搴。”
準則。
見“ 棖闑 ”。
不安定,使人困厄。
《書·康誥》:“王曰:‘外事,汝陳時臬,司師茲殷,罰有倫。’” 孔 傳:“汝當布陳是法。”後因稱張布刑法為“陳臬”。亦借指任司法官職。
古代測定水平面的器具。
舊時對按察使的敬稱。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蒞任·稟帖贅說》:“另文申詳臬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小人該死,昨夜飛瓦打傷的,正是臬憲大人。”
即按察使。《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六回回目:“乾嫂子色笑代承歡,老捕役潛身拿臬使。”
謂能奉法行事。
藩司和臬司。
高聳的枯木。
法規。
1.亦作“ 臬台 ”。明 清 時按察使的別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臬臺聽了,顏色大變。”《糊塗世界》卷六:“臬台外面似乎有點風骨,其實糊塗得很。”2.見“ 臬臺 ”。
見“ 置槷 ”。
謂執掌刑法。
準則;標準
猶法度,準則。
元 代肅政廉訪使司、 明 清 提刑按察使司的別稱。主管一省司法。也借稱廉訪使或按察使。
即臬司。指肅政廉訪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