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指使。” 鄭玄 注:“指事使人也,六十不與服戎,不親學。”後以“耆指”謂年老。 宋 程俱 《自寬吟·戲效白樂天體》:“吾生憂患餘,年忽見耆指。”
老成賢達之人。
才德卓異的老人。
相同的嗜好。
梵語Jivaka的音譯。 印度 古代名醫。精藥理,後被尊為神。《翻譯名義集·長者》:“《四分律》雲: 耆婆 初詣 得叉屍羅 國 姓 阿提棃 、字 賓迦羅 而學醫道,經於七年,其師即便以一籠器及掘草之具,令其於 得叉屍羅國 面一由旬求覓諸草,有不是藥者持來。 耆婆 如教,即於國內面一由旬周竟求覓所見草木,盡皆分別,無有草木非是藥者。師言:‘汝今可去,醫道已成,我若死後,次即有汝。’”《宋史·藝文志六》有《耆婆脈經》三卷、《耆婆六十四問》一卷、《耆婆要用方》一卷、《耆婆五藏論》一卷。
猶耆俊。
耆闍崛山 的簡稱。
[venerated old people] 指有名望有學問的老年人耆宿大賢,多見廢弁。--《後漢書.樊儵傳》
謂年事雖高而猶壯健者。 漢 桓寬 《鹽鐵論·未通》:“今陛下哀憐百姓,寬力役之政,二十三始傅,五十六而免,所以輔耆壯而息老艾也。” 宋 陳善 《捫虱新話·免役法》:“予以為今之用事者,倘以生民為念,當併罷保正副,而專用耆壯,方盡免役之利。”
老弱。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曲赦管內,使百姓一年勿復事,問耆羸,賑乏困。”
年高賢德之人。 王闓運 《巡撫吳尚書六十壽頌》:“歷選耆賢,名者 趙 陳 駱 而已。”
同“ 耆耇 ”。 宋 蘇軾 《鳳翔八觀·石鼓》詩:“厭亂人方思聖賢,中興天為生耆耉。” 清 侯方域 《贈鄭大夫序》:“昔者禮教大行,鄉國一俗,莫不尊延耆耉。”
1.見“ 耆欲 ”。2.亦作“ 耆慾 ”。嗜欲。《禮記·月令》:“﹝仲夏之月﹞節耆欲,定心氣。”《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漢書·晁錯傳》:“宮室過度,耆慾亡極。” 顏師古 注:“耆讀曰嗜。”《新唐書·杜兼傳》:“所至大殺戮,裒藝財貲,極耆欲。”
亦稱“ 耆戶長 ”。古代差役名,職司逐捕盜賊。《資治通鑑·後周世宗顯德五年》:“庚子,詔諸州併鄉村率以百戶為團,團置耆長三人。” 胡三省 注:“耆,老也,每團以老者三人為之長。”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十二:“ 紹聖 元年,耆戶長、壯丁復雇募法,不許以保正長、保丁充代。”《宋史·食貨志上五》:“以里正,戶長、鄉書手課督賦稅,以耆長、弓手、壯丁逐捕盜賊。”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胥吏》:“耆長、弓手、壯丁以逐捕盜賊,今弓兵捕盜之類。”
老臣。
高年者之通稱。 南朝 梁 沉約 《均聖論》:“肉食蠶衣,皆須耆齒。”《南齊書·明帝紀》:“日者百司耆齒,許以自陳。” 明 何景明 《還自別業》詩:“成人匪故識,耆齒日凋喪。”
1.老年人。 南朝 齊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齒豐車馬之好。” 唐 聶夷中 《短歌》:“耆年無一善,何殊食乳兒。” 宋 陸游 《北望》詩:“耆年死已盡,童稚日夜長。”2.指高年。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三:“ 歸愚 先生雖耆年重望,意不屬也。”
高年碩德者。 唐 韓愈 《為韋相公讓官表》:“況今俊乂至多,耆碩鹹在,苟以登用,皆踰於臣。”《新唐書·盧鈞傳》:“以 鈞 耆碩長者,顧不任職,咎 綯 為媢賢。” 清 顧炎武 《程正夫詩序》:“既又得見於異邦之名公耆碩,則其言亦復然。”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以 長素 魁壘耆碩之譽聞於 禹 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少一轉移,不失為素王玄聖。”
1.老年。《禮記·射義》:“幼壯孝母,耆耋好禮。” 鄭玄 注:“耆、耋皆老也。”《後漢書·黃瓊傳》:“伏見處士 巴郡 黃錯 、 漢陽 任棠 ,年皆耆耋,有作者七人之志。”《周書·武帝紀上》:“軍民之間,年多耆耋;眷言衰暮,宜有優崇。”2.指老人。《舊唐書·陸贄傳》:“綏輯黎蒸,優問耆耋。” 宋 陸游 《謝致仕表》:“繼粟繼肉,以養賢才;祝鯁祝噎,以禮耆耋。”
致昧,使之至於昏亂。《左傳·宣公十二年》:“《汋》曰:‘於鑠王師,遵養時晦。’耆昧也。” 杜預 注:“耆,致也,致討於昧也。” 孔穎達 疏:“致討於昧者,言養之使昧,然後可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