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明 兩代徵收米、麥等實物的賦稅。《元史·食貨志一》:“ 成宗 大德 六年,申明稅糧條例,復定 上都 、 河間 輸納之期。”《明史·食貨志一》:“凡質賣田土,備書稅糧科則,官為籍記之。”《明史·食貨志一》:“ 洪武 九年,天下稅糧,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
一斗之糧,形容極少的糧食。
軍糧器械。
乾糧
1.繳納田賦之民戶。《明史·食貨志二》:“里甲催徵,糧戶上納,糧長收解,州縣監收。糧長不敢多收斛面,糧戶不敢攙雜水穀糠粃。”2.方言。地主。《太平天囯歌謠》:“毛竹筍,黃又黃,農民領袖 李忠王 。種田人見了他賽過親娘,糧戶見了他像見閻王。”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六:“ 偽滿 壓迫咱們十四年,糧戶苦害我們幾千年。”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二章:“何況說起來,你還有家當,大小總算個糧戶。”
[agricultural tax paid in grain] 農業生產者或農業生產單位每年繳納給國家的作為農業稅的糧食
糧道。塗,通“ 途 ”。 銀雀山 漢 墓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吾攻 平陵 ,南有 宋 ,北有 衛 ,當塗有 市丘 ,是吾糧塗絶也。”
指隱居修道者的口糧。
完糧。
1.亦作“瓦糧”。舊時僧人化緣,藉口建造寺院或齋供僧食,故稱。 2.見“瓦糧”。
舊時地主付給僱農的糧食報酬。
軍糧和兵器。
1.舊時交納於官府的稅糧。 2.政府發放的救濟糧。
見“ 糧罌 ”。
指吃和用以外剩餘下的糧食
泛指食糧
1.謂缺少食糧。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昔 韓娥 東之 齊 ,遺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而去。”2.指餘糧。 唐 楊相如 《陳便宜疏》:“於時天下晏如,遺糧在畞,盛德洽於人心,而祥風游乎海內矣。” 明 張瀚 《松窗夢語·三農紀》:“事窮勢迫,多作民田出賣,遺糧在戶,倍納不敷,多致逃竄,攤稅之苦,負累里甲。” 清 李鴻章 《同治七年覆楊紹銘書》:“ 鹽 、 慶 、 南 、 滄 之間,野無遺糧,防有重兵,當難久擾。”
1.我國封建時代由東南地區漕運京師的稅糧。辛亥革命後改徵貨幣,漕糧名存實亡。 2.指徵收漕糧的官員。
交納租糧。
舊時苛捐雜稅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