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米糧。 宋 蘇軾 《杭州上執政書》:“兼 軾 近者奏為本路轉運司今年合起年額米斛百六十萬,乞特許且起一半或三分之二,其餘候豐熟日隨年額起發,未蒙恩許。”《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乞朝廷多撥米斛或錢物,付臣措置招徠,人心既歸,北勢自屈。”
精磨後的精白大米
即租米。
1.喻繁雜瑣碎。 2.米和鹽。
食用的穀米。
米的舊稱。詳“ 米制 ”。
唐 代書法家 顏真卿 和 宋 代書法家 米芾 的並稱。
南方各省漕糧的總名,舊時的一種實物稅。自南方徵得糧米,經漕運至京師等地,供官軍食用。
生芽的米麥。亦泛指米麥糧食。
指精米。
1.求取米糧。 2.《漢書·東方朔傳》:“臣朔飢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也。”後因以“索米”稱謀生。
一種計量的十進制,原來完全根據米來制定,容量單位等於一立方分米,質量單位等於一立方厘米的水(在其最大密度時)
1.米的顆粒 2.太陽火熱光球上小而短暫的光亮斑點,形狀不規則
古代對荒年可以療飢活命的糧食的敬稱。常指野生稻米。《新唐書·杜悰傳》:“時方旱,道路流亡藉藉,民至漉漕渠遺米自給,呼為‘聖米’。”《新唐書·五行志二》:“﹝ 大中 ﹞六年夏, 淮南 飢, 海陵 、 高郵 民於官河中漉得異米,號聖米。”《宋史·真宗紀三》:“己亥, 泰州 言, 海陵 草中生聖米,可濟飢。”
酒名。
1. 北宋書畫家。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等,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官禮部員外郎,出知淮陽軍。舉止怪異,人稱“米顛”。書法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用筆爽勁豪邁。畫山水有“米家山”之稱。亦工詩文。著有《書史》、《畫史》及《山林集》(已佚,存輯本《寶晉英光集》)。
1. 東漢 末天師道首領 張魯 於 初平 二年(公元191年)率徒眾攻取 漢中 ,在各地設義舍,置義米、義肉,過路者量腹取足。參見“ 義舍 ”。2. 晉武帝 時規定邊遠的少數民族居民不課田,每戶交米三斛,再遠的交五斗,名為“義米”。見《晉書·食貨志》。3.謂備荒救災之米。《宋史·理宗紀四》:“ 湖北 諸郡,去年旱潦飢疫,令 江陵 、 常 、 澧 、 岳 、 壽 諸州,發義倉米振糶。”《宋史·食貨志上》:“諸路已糶義米價錢,州郡以低價抑令上戶補糴,正稅逃閣,義米用虧。”
即菰米。見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二·菰米》。
〈方〉玉米。也作苞米、包穀
米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