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供支持的人 2.背後的有力援助或支持
戴在手臂上或用柄握在手中的一塊寬的護甲(如用金屬、木頭或皮革做的),過去一般在戰場上或單人格鬥中用以護身(如防矛、箭或劍刺)。 比喻推託的藉口
1.矛和盾,比喻言行自相牴觸 2.辯證法上指客觀事物和人類思維內部各個對立面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排斥的關係
亦作“ 盾鹵 ”。盾牌。古代防護兵器。亦喻禁止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
錯亂矛盾。
1.見“ 磨盾鼻 ”。 2.猶磨練。《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這半月之中,凡是下場的最好過也最不好過,好過的是磨盾三年,算完了一樁大事,且得消閒幾日。”
盾牌的把手。 唐 韓翃 《寄哥舒僕射》詩:“郡公盾鼻好磨墨,走馬為君飛羽書。”《資治通鑑·梁武帝太清元年》:“﹝ 荀濟 ﹞與上有布衣之舊,知上有大志,然負氣不服,常謂人曰:‘會於盾鼻上磨墨檄之。’” 宋 陸游 《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征 遼 詔下倘可期,盾鼻猶堪試殘墨。” 清 趙翼 《述庵司寇新刻大集見貽展誦之餘為題長句兼懷亡友璞函》詩:“矛頭米淅咽風餐,盾鼻墨磨揮露布。” 梁啓超 《新中國未來記》第四回:“盾鼻墨痕人不見,向天涯,空讀行行淚。”
用大盾臨時構築的屏藩。 帝王出行時,用來護衛住所。
亦作“ 戟楯 ”。 戟和盾。
官署名。掌管苑囿游觀等事。
虎盾。繪飾虎形的盾牌。因避諱而改。
亦作“鉤盾”。古代職官和官署名。
茅盾(1896-1981) : 文學家。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參與組織文學研究會,並主編《小說月報》。1921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去日本。後與魯迅等成立左聯。建國後曾任文化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協主席。並主編《人民文學》。著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散文集《白楊禮讚》等。有《茅盾全集》。
有紋的皮革製成的盾。
盾的或稱。
1.亦作“ 戈楯 ”。戈和盾。亦泛指兵器。《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臧氏 使五人以戈楯伏諸 桐汝 之閭。”《周禮·夏官·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2.借指戰爭。 明 方孝孺 《奉懷太史公》詩:“哀彼草昧初,遺黎困戈盾。”
見“ 甲楯 ”。
亦作“潛盾”。暗中衛護。
見“ 鳻鶞 ”。
五種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