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黃紙書寫的訴狀。閩劇《煉印》第五場:“你我出京門時候,遇見兩個婦道人家,一個是 文溪明 的母親,一個是 楊振達 的老婆,肩背黃狀,口口聲聲講是被 蕭太師 誣陷,被判處斬。”
形貌。
情形;情況
1.供狀。 2.指罪證。
墓誌和行狀。
訴狀。
相類似。
自己陳述。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丹鉛新錄五·李姓非一》:“觀 太白 自敍之書雲:‘ 白 家世本 金陵 。’此其自狀明甚。” 清 周參元 《升庵先生年譜》:“‘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雖無補於事業,求不負乎君親……’此公自狀實録。”
1.當事人向司法機關控告或起訴 2.向上級或長輩訴說自己或別人受到的欺負或不公正待遇
被告口述的筆錄。
形容四圍光影、色澤的模糊情狀。
投遞狀紙。
年齡與狀貌。 唐 張籍 《逢王建有贈》詩:“年狀皆齊初有髭, 鵲山 漳水 每追隨。”
貪污盜竊等的罪狀。 漢 應劭 《風俗通·過譽·汝南陳茂君因》:“就 恂 素為官速謗,當便入傳,引見詰問,糾其贓狀,以時列聞。”《北史·元澄傳》:“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殺五人,及檢贓狀,全無寸尺。”《太平廣記》卷三六五引 唐 薛用弱 《集異記·宮山僧》:“贓狀無據,法吏終無以成其獄也。”
1.有根據;有憑據。 2.有效。
1.具結。 宋 羅燁 《醉翁談錄·大丞相判李淳娘供狀》:“應乾人責狀並放監, 蕭章 具禮成親。”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三折:“責狀人 完顏阿可 ,見年六十歲,無疾病。”2.施行刑罰。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有編民犯法當杖脊,吏受賕,與之約曰:‘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第呼號自辯,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既而 包 引囚問畢,果付吏責狀。”
1.原來的形態。原來的樣子。 2.原先的訴狀。
舊時下級呈送上級的一種公文。
記述人物品行的文章。狀,文體名。
俗人的舉止和狀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