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彎,向人敬禮:打躬~。給老人家作了個揖。
作揖和謙讓,是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
本謂雙方地位相等,各拱手而不拜。 引申為平等;相平。舊題 宋 尤袤《全唐詩話·皇甫冉》:“可以雄視 潘 張,平揖 沉 謝。”金 王若虛《鄜州龍興寺明極軒記》:“深靜而明,夏涼而冬燠,高纔丈許而平揖前山。”
猶答拜。
相揖而不作聲。宋 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六:“中丞、侍御史上事,臺屬皆東西立於廳下,上事官拜聽已,即與其屬揖而不聲喏,謂之‘啞揖’。”宋 文惟簡《虜廷事實》卷八:“漢兒士大夫上位者,年時及久闊交友相見,則進退周鏇,三出頭,五折腰,相揖而不作聲名曰‘啞揖’。”
1.猶揖讓。 賓主相見的禮儀。宋 葉適《外論一》:“自 景德 元年與 契丹 盟,更六聖百二十年,聘使往來,天子親與之揖遜於庭,未嘗一日敗盟約也。”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議論》:“張芸叟 詩評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終日揖遜,求其適口者,少矣。”明 陳繼儒《讀書鏡》卷三:“明道 先生嘗至禪寺,僧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群聚貌;眾多貌。 《詩·周南·螽斯》:“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毛 傳:“揖揖,會聚也。”宋 歐陽修《別後奉寄聖俞二十五兄》詩:“我年雖少君,白髮已揖揖。”
作揖時動作幅度大,表示恭敬。明 沉德符《野獲編·刑部·廷杖》:“鄒南皋 先生為余言,每遇天陰,骨間輒隱隱作痛,以故晚年不能作深揖。”
恭敬地拱手行禮。
猶持杖。
向眾人所行的作揖禮。
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一種拱手禮。
拱手行禮。
唐 代大臣入朝前在“待漏院”休息偃臥,見人則拱手為禮,謂之“臥揖”。
對別人的作揖亦以作揖相答。
作揖告別。
見面時向對方行肅拜之禮。
注目為禮。 明 沉德符《野獲編·鬼怪·太山主者》:“此事我為政,尚能為君寬數年,亦故人情誼當爾,目揖而遣之,遂甦。”
抱拳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