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徘徊,走來走去,不知道往哪裡走好 2.猶豫不決 3.真州逐之城門外,幾彷徨死。——宋·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見“ 彷徉 ”。
見“ 彷彿 ”。
同“仿佛”
1.亦作“彷佯”。亦作“彷洋”。週遊;遨遊。 2.徘徊。
亦作“ 相仿 ”。相當;差不多。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夫人太慮過,小生空妄想,郎才女貌合相彷。” 王季思 校注:“相彷,相當、相對之意。”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五:“和 小二黑 年紀相仿的孩子們,一跟 小二黑 生了氣,就連聲喊道:‘不宜栽種,不宜栽種。’” 魏巍 《東方》第一部第五章:“烈屬中有幾個和她年紀相仿的婦女,常常拿著活,到她家裡來,跟她一起做活說笑。”
同“ 模倣 ”。 亦作“橅彷”。 清 趙翼 《甌北詩話·詩病》:“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後人所能模彷也。” 清 王式丹 《蕭尺木凌歊台圖》詩:“ 鐘山 有客癖橅彷,坐揮墨瀋升斗傾。”
隱約貌。
摹仿。
猶猶豫豫怕走上岔道
彷徨:徘徊,游移不定。游移不定,四處觀望。形容猶豫不決的神情。
謂心神不寧,舉動失常。《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八回:“我母親只氣得面白唇青,一句話也沒有,嬸娘也是徬徨失措。” 廖仲愷 《致蔣介石函》:“ 紀文 歸,爲言兄倉卒間謂弟不復兄電,使弟徬徨失措。” 茅盾 《小圈圈裡的人物》:“可說是有生以來第一次, 貝師母 感得了徬徨失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