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語氣。《三國志·蜀志·費詩傳》:“ 達 曰:‘ 諸葛亮 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盡不信 沖 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 晉 王羲之 《雜帖》:“豈圖凶問奄至,痛惋情深,半年之中,禍毒至此,尋念相催,不能已已。” 朱自清 《中國歌謠》引《粵東筆記》:“﹝ 粵 歌,﹞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
完畢。
猶而已。
1.為什么。《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 楊倞 注:“‘已’與‘以’同。問何以謂之人而貴於禽獸也。”《漢書·馮唐傳》:“ 唐 對曰:‘ 齊 尚不如 廉頗 、 李牧 之為將也。’上曰:‘何已?’”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已、無盡。《說郛》卷一一七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我居四十年,昨厚貺,相感何已!”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恩遇》:“小臣得承聖教,忭幸何已。”
1.語氣助詞。表肯定。《左傳·僖公三十年》:“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宋 歐陽修 《洛陽牡丹記》:“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也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俠女》:“請更寄語:再復爾,是不欲生也已!”2.語氣助詞。表感嘆。 宋 曾鞏 《江都縣主簿王君夫人曾氏墓誌》:“其可哀也已!其可哀也已!”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元 , 石明三 ,一日而殺五虎,可謂蓋代神力也已!”
已經閱讀過、已經知道
僅此而已。謂不復深究或就此了事。《漢書·淮陽獻王劉欽傳》:“縱不伏誅,必蒙遷削貶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 宋 陳亮 《又乙巳春書》之一:“理之所在,豈宜如此但已,願更一言也。”《明史·何喬新傳》:“歲大飢,故事,振貸迄秋止, 喬新 曰:‘止於秋,謂秋成可仰也,今秋可但已乎?’振至明年麥熟乃止。”
1.嘆詞。猶今言罷了。《公羊傳·僖公元年》:“ 奚斯 不忍反命於 慶父 ,自南涘,北面而哭。 慶父 聞之曰:‘嘻,此 奚斯 之聲也,諾已。’” 何休 注:“諾已,皆自畢語。”2.承諾與否。《管子·形勢》:“聖人之諾已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義則諾,不義則已。可則諾,不可則已。”
窮盡;終了。
往事。
副詞。鏇即,不久
已經如此;已經成為事實
痊癒。
窮盡;終止。
--用在陳述句末,表示限止語氣,相當於罷了,常跟只、不過、僅僅等連用,對句意起沖淡作用
1.已成。 2.已經如此,既成事實。
猶言停止。
1.沒有休止;不止 2.不得已
1.不久;後來 2.罷了;算了 3.時而(疊用)
以後;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