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和壩的總稱,亦泛指防水、攔水的建築物。
1.堤壩。《南史·張邵傳》:“及至 襄陽 ,築長圍,修立堤堰,創田數千頃,公私充給。”《舊五代史·梁書·胡規傳》:“ 乾化 元年,詔修 洛河 堤堰。” 沙汀 《替身》:“店後高坎下面正當一家磨房的堤堰,水從堤堰上澎出來,嘩嘩嘩的有如瀑布。”2.隄堰:堤壩。《續資治通鑑·元泰定帝泰定二年》:“ 鹹平府 清河 、 滱河 合流,失故道,壞隄堰,敕 蒙古 軍千人及民丁修之。”
堤和壩,泛指防水、擋水的建築物
1.堤名。在今湖北省襄陽縣。 2.樂府曲名。
沿河道兩岸用土或石壘成似牆的構築,防止河水溢出河床
比原地面高出許多的堤岸式路面
圍在邊緣的堤
見“ 子埝 ”。
堤修固堤防
築堤阻塞(水流)。《漢書·溝洫志》:“雨多水暴至,則溢決。而國家數隄塞之,稍益高於平地,猶築垣而居水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薪燼焰熄,隄塞水止。”
觀測到的在遠處具有明顯界線的雲塊,它覆蓋了相當大一部分地平天空,但範圍不超過頭頂
堤防,堤壩。
堤壩上壅水的閘板。《新唐書·於頔傳》:“ 頔 行縣,命脩復隄閼,歲獲秔稻蒲魚無慮萬計。”《宋史·河渠志六》:“ 宣和 元年二月,臣僚言:‘ 江 、 淮 、 荊 、 漢 間,荒瘠彌望,率古人一畝十鍾之地,其隄閼、水門、溝澮之跡猶存。’”
堤頂位於靜止水面下的防水堤
亦作“ 石隄 ”。石築的堤防。
1.堤岸;崖岸。亦以喻人的風操。 2.都凡;通共。詳“提封”。 3.隄封:猶都凡、大凡。《漢書·匡衡傳》:“初,衡封僮之樂安鄉,鄉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頃,南以閩佰為界。”顏師古註:“提封,舉其封界內之總數。”《後漢書·班固傳上》:“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隄封五萬。”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十六》:“《廣雅》曰:‘堤封,都凡也。’都凡者,猶今人言太凡、諸凡也……李善本《文選·西都賦》‘提封萬井’,五臣本及《後漢書·班固傳》並作‘隄封’,提封為都凡之轉,其字又通作堤、隄。”
堤岸。
植有柳樹的堤岸。
類似堤壩、用來防水的建築物
1.亦作“連隄”。 2.遍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