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別原文注釋譯文,南浦別賞析作者白居易簡介

南浦別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代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標籤: 惜別 送別 寫景 情感 場景 景色

《南浦別》譯文

在南浦淒涼愁苦的分別,秋風蕭索黯淡。
回頭看一次就肝腸寸斷,好好離去吧,不要再回頭了。

《南浦別》註釋

(1)南浦:南面的水邊。後常用稱送別之地。
(2)別:分別,別離。
(3)裊裊(niǎo):吹拂,這裡形容西風吹拂。
(4)好去:放心前去。
(5)莫:不要。

《南浦別》賞析

賞析一

這首小,字面上“讀君詩”,主題是“憶斯人”,又由“斯人”的遭際飄零,轉見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詩境一轉一深,一深一痛。“眼痛滅燈猶暗坐”,已經讀了大半夜了,天也快要亮了,詩人還要“暗坐”,不肯就寢。讀者自然而然要想到:由於想念微之,更想起壞人當道,朝政日非,因而,滿腔洶湧澎湃的感情,使得他無法安枕。此刻,他兀坐在一個小船內。船下江中,不斷翻捲起狂風巨浪;心頭眼底,像突然展現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畫圖。這風浪,變成了“逆風吹浪打船聲”;這是一幅富有象徵意義的畫圖,悲中見憤,熔公義私情於一爐,感情複雜,容量極大。
悽苦,是這首小詩的基調。這種悽苦之情,通過“燈殘”、“詩盡”、“眼痛”、“暗坐”這些詞語所展示的環境、氛圍、色彩,已經渲染得十分濃烈了,對讀者形成一種沉重的壓力。到“眼痛滅燈猶暗坐”,壓力簡直大到了超過人所能忍受的程度。突然又傳來一陣陣“逆風吹浪打船聲”,像塞馬悲鳴,胡笳嗚咽,一起捲入讀者的耳里、心中。這聲音里,充滿了悲憤不平的感情。讀詩至此,自然要坐立不安,像韓愈聽穎師鼓琴時那樣:“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了。詩的前三句蓄勢,於敘事中抒情;後一句才譁然打開感情的閘門,讓激浪渦流咆哮奔鳴而下,讓樂曲終止在最強音上,收到了“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最強烈的音樂效果。
這首小詩在音律上還有另一個特點。向來,詩家最忌“犯復”,即一詩中不宜用重複的字,小詩尤其如此。這首絕句,卻一反故常,四句中三用“燈”字。但是,此詩讀起來,絲毫不感重複,只覺得較之常作更為自然流瀉。原來,詩人以這個燈字作為一根穿起一串明珠的彩線,在節律上形成一句緊連一句的效果,使感情層層加深:掌燈夜讀,足見思念之切;讀至燈殘,說明思念之久;滅燈暗坐,表明思念之深之苦。音節蟬連,委婉曲折,如金蛇盤鏇而下,加強了表達的力量。

賞析二

這是一首送別詩,描寫送別時那種離情依依,不忍分手的情景。不知此時一別,何時才能再相見呢?“多情自古傷離別”,表露出多少臨別時的無奈,哀嘆,自古以來,離情別緒,本就是人們最難以承受的啊!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款款地流瀉出依依惜別的深情。
詩的前兩句,不僅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時間,而且以景襯情,渲染出濃厚的離情別緒。“南浦”,南面的水濱。古人常在南浦送別親友。《楚辭·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故“南浦”象“長亭”一樣,成為送別之處的代名詞。一見“南浦”,令人頓生離憂。而送別的時間,又正當“西風裊裊”的秋天。秋風蕭瑟,木葉飄零,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倍增離愁?
這裡“淒淒”、“裊裊”兩個疊字,用得傳神。前者形容內心的淒涼、愁苦;後者形容秋景的蕭瑟、黯淡。正由於送別時內心“淒淒”,故格外感覺秋風“裊裊”;而那如泣如訴的“裊裊”風聲,又更加烘托出離人肝腸寸斷的“淒淒”之情,兩者相生相襯。而且“淒”、“裊”聲調低促,一經重迭,讀來格外令人迴腸咽氣,與離人的心曲合拍。
後二句寫得更是情意切切,纏綿悱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後分手,是送別的高潮。詩人捕捉住這關鍵時刻一個最突出的鏡頭:分手後,離人雖已登舟而去,但他頻頻回過頭來,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動作,但此時此地,這一“看”卻顯得多么不尋常:離人心中用言語難以表達的千種離愁、萬般情思,都從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來,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啊!從這個“看”字,我們仿佛看到那離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間閃動的淚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腸一斷”,湧起陣陣酸楚。詩人連用兩個“一”,把去留雙方的離愁別緒和真摯情誼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詩人勸慰離人:“好去莫回頭。”──你安心去吧,不要再回頭了。此句粗看似乎平淡,細細咀嚼,卻意味深長。詩人並不是真要離人趕快離去,他只是想藉此控制一下雙方不能自抑的情感,而內心的悲楚恐怕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小詩短短二十個字,詩人精心刻畫了送別過程中最傳情的細節,其中的描寫又似乎“人人心中所有”,如離人惜別的眼神,送別者親切而又悲涼的話語,一般人都會有親身體驗,因而能牽動讀者的心弦,產生強烈的共鳴和豐富的聯想,給人以深刻難忘的印象。

《南浦別》作者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河南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於鄭州新鄭東郭宅(今新鄭市東郭寺村)。白氏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祖父白鍠移居下邽(今陝西渭南市北)。白鍠後曾任鞏縣(今河南鄭州鞏義市)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遂移家於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於河南新鄭。卒後葬於河南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