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注釋譯文,雜詩賞析作者李白簡介

雜詩

[作者] 李白   [朝代] 唐代

白日與明月,晝夜尚不閒。

況爾悠悠人,安得久世間。

傳聞海水上,乃有蓬萊山。

玉樹生綠葉,靈仙每登攀。

一食駐玄發,再食留紅顏。

吾欲從此去,去之無時還。

《雜詩》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因此,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讀來使人感到傷感,令人心痛。然而,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屈服於世事,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崇尚快樂,勸解人們”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以經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時不我待,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著實使人為之感奮。
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樸實無華,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催人奮發,令人省思。

《雜詩》作者李白簡介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應山。直到天寶元年(742),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兩年半,就賜金放還而去,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